88款食品營養標籤有問題

88款食品營養標籤有問題

【本報訊】營養標籤制度實施一年,有團體發現市面88款預先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籤有問題,一款罐頭水果及一款意粉更沒列明法例要求的資料,懷疑違例,其餘則涉誤導、字體不清楚等。團體要求當局嚴格執法及改善法例。
香港營養學會於市面檢視4,435件預先包裝食物,發現2%共88件的營養標籤有問題,當中兩件更不符合法例要求:一款泰國製的罐頭紅毛丹,罐上完全沒有營養標籤;一款意大利粉,包裝上雖有營養標籤,但要顯示的七種營養素不齊全。
學會編輯主任區宜東指,營養標籤制度去年7月1日實施,預先包裝食品須在包裝外附上營養標籤,清楚列出熱量及七種指定營養素的含量,分別為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總脂肪、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鈉和糖。

字體僅一毫米闊

區宜東說,其他食品的問題標籤雖沒違例,但需改善,包括11款食品有誤導的營養聲稱,如一罐吞拿魚包裝標示「light」,令人以為很健康,但每100克含12.4克脂肪及270毫克鈉,分別高於規定的3克及120毫克的低脂及低鈉標準。
另外,20件食品的標籤仍有不足,如一款麪包列明每100克的營養含量,但沒列出食品總重量,只寫共含6塊麪包。區宜東說:「雖然法例容許淨係寫件數,但唔應該要消費者自己磅塊麪包先知每塊嘅營養含量。」餘下55款食品營養標籤不夠清楚,其中一款奶酪的標籤字體僅1毫米闊,「幾好眼力都未必睇到」。另一款朱古力,標籤字體顏色與包裝袋顏色接近,難以辨識。他說會將所有結果交予食物安全中心跟進。
學會秘書蕭沛霖表示,早前訪問458名市民,58%人表示會留意營養標籤,70%人相信標籤資料,但也有75%人認為政府宣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