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建黨偉業」前本已不存甚麼寄望,畢竟這些政治宣傳片既不可能公道對待不同歷史人物,更不可能讓縛手縛腳的演員有任何發揮。想不到的是電影比想像中還要糟,表達手法,演員演出就像文革的八齣樣板戲那樣,只求完成政治任務,不求有任何火花,不問觀眾的感受。
也許讀者會笑我儍,電影明擺着是一齣政治宣傳片,講求的是政治正確,觀眾是否欣賞,愛不愛看根本不是重點。
大概真的有點儍,總相信人是會進步的,即使是擦鞋或政治宣傳也有高手低手之分,不需要弄得像黨八股。
但是,我錯了!這種宣傳電影還是沒有擺脫樣板戲的模式,還是那樣令觀眾啼笑皆非,想快點完場離座。
首先,每一個有點戲份的演員都像杜莎夫人蠟像館的公仔那樣,只有一個表情,一套動作。激昂的陳獨秀永遠激昂,溫文的胡適永遠好好先生,英勇的朱德一派打不死的樣子,毛澤東則永遠英明神武,洞悉世局國情,掌握前進的每一步……看着明星陸續出場,做「好」被委派的角色,就像看到一張張臉譜在螢幕出現,一絲一毫的人味也沒有。
還有,不知是誰的餿主意,每個角色都紅光滿面,精神飽滿,衣履光潔,天生一副明星相。即使在獄中絕食的學生或剛出獄的知識份子都一樣衣衫筆挺,精神奕奕。假若在他們臉上塗一點胭脂,他們大可成為文革時代「人民畫報」的海報人物。可是從清末到一九二一年是中國近代苦難深重的時刻,是動盪的年代,朝不保夕的壓力,國事之不可為只會讓人加速衰老,讓人經常愁眉不展。電影把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的皺紋都塗掉,這不是太假、太像樣板戲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