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這算不算精雕細琢。泰倫斯馬力克差不多四十年來只拍了五齣電影。1978年,我在康城看了《天堂之日》,三十五毫米膠片放大成七十毫米,配上六聲道立體聲音響,音畫結合,美不勝收。那時的李察基爾,眉清目秀,初挑大樑。影片奪得康城最佳導演獎,NestorAlmendros(當年杜魯福的攝影師)亦拿下美國奧斯卡最佳攝影獎,EnnioMorricone的配樂是我至愛。如此具震撼力的新晉導演,到1998年才拍出第三部作品《狂林戰曲》。中間相隔二十年!如此漫長的等待,有久別重逢的狂喜。
泰倫斯馬力克的作品是充滿哲理的史詩式電影,但這史詩並不描寫偉大的人物或偉大的歷史事件,而是充滿詩意和個人情懷的詠嘆。天地初開,一片渾沌。看《生命樹》我看到了東方的人文精神:「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還有《前赤壁賦》的「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重讀蘇東坡的經典,那種情懷竟然驚人地相似。所謂「天地」,不就是西方人眼中的大自然嗎?這是美國電影工業中,難得一見的藝術精品。
撰文:黃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