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儘管中央去年開始「收水」,但市場仍擔心地方政府債台高築會令銀行違約風險增加,審計署為釋各界疑慮,昨揭開「謎底」,披露地方政府債務約10.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國內生產總值(GDP)27%。證券界認為,債務規模屬預期之內,相信仍然可控,惟建議中央採取措施重組地方債務,如賦予地方政府發債權,以降低違約風險。 記者 陳韻妍
要清除地方政府債務這「計時炸彈」,就要先摸底。審計署公佈,截至去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約10.7萬億元,其中融資平台公司的政府性債務餘額為4.97萬億元,佔46.38%。
京華山一研究部高級分析員李俊斌指,根據審計結果,有關貸款質素應具保證,故短期不會令銀行違約風險大增。
倡中央出招重組債務
光大控股市場策略部主管唐焱表示,約10.7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屬市場預期之內,相信大部份為有政府擔保的貸款,他指出,即使沒有政府擔保,亦不代表其違約風險較高,重點取決於企業盈利能力及經濟環境,以現時內地經濟穩定增長看,短期內因地方融資平台貸款而令內地銀行產生較大影響的機會不大。
按照審計情況,地方政府去年債務餘額投入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佔12.8%,投入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及工業等領域佔3.7%,用於交通運輸、市政等基礎設施及土地收儲等佔65%。
70%資金用於基建買地
滙豐認為,近70%地方債用於投資鐵路、橋樑及購買土地,意味地方政府掌控的資源是隨着負債上升而增加,但由於銀行貸款佔地方債近80%,倘中央不切實採取措施來進行債務重組,銀行未來數年將面對違約風險。該行相信,短期最有效解決地方債的方法,便是賦予地方政府發債的權利,使其可償還銀行貸款。
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亦建議,中央可首先研究賦予省級政府適度發債權,繼而逐步探索向具備條件的市級政府開展地方政府發債行為。
不過,瑞信指,地方政府債務高企對銀行來說是一個警號,倘信貸成本升至150點子,將會令銀行未來數年盈利消失。
一名內地銀行經理擔心,地方政府負債高企將影響中央未來財政政策的發揮空間,一旦地方無力還債,將迫使中央以再貸款的形式來解決,從而推高通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