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訪問英國,高手過招,這場戲,要看出絃外之音。
溫總理去莎士比亞的故居參觀,這是追隨前總書記胡耀邦的足跡。一九八六年,胡先生訪英,與他的前任華國鋒有別。華國鋒去倫敦海格墓園給他的老祖宗馬克思上墳獻花,胡耀邦沒有去,提出去莎居,以示對英國伊利沙白時代豐偉的人文傳統致敬。
溫家寶也沒有去馬克思墓。這一步,總書記胡錦濤也沒有去。然而溫家寶總理去莎士比亞故鄉,加插了一個戲碼,觀看莎劇,劇目「哈姆雷特」。
這齣戲,以外交慣例,當是英方安排。「王子復仇記」是一齣悲劇。主角哈姆雷特的父王被弒,王位遭奪,父王化為鬼魂叫王子報仇。哈姆雷特的性格弱點就是遲疑。Tobe,ornottobe,動不動手呢?有許多感人肺腑的獨白,但由於優柔寡斷,就是不敢動手。
莎劇有三十八齣,哪齣不好演,偏要挑這一套,英國人對他們這位國賓的處境,十分明白,政治藝術的段數,高妙在這個地方。
借演戲而明政治立場,中國也有前科。一九八二年九月戴卓爾夫人訪問北京,中方要收回香港,故意安排戴卓爾夫人看了一齣豫劇,劇目是一個民間故事:一隻貓頭鷹,佔了喜鵲的巢,喜鵲向森林裏的禽鳥求救,最後百鳥團結,趕跑了貓頭鷹。
這一次,輪到時時悲情吟詩、口講政治改革的中國總理來訪,英國人也讓他看「哈姆雷特」,戲外有話,話中有意,一個獨白的王子,處境孤單,想做一番大事,卻又無力回天,最後連命也送掉。
溫先生看了,回應:莎士比亞的戲劇是很深的,要看許多遍才懂。當真?有心人,心領神會,一看就懂了,這就是政治的高段數了。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