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工程與民生工程 - 利奧

政績工程與民生工程 - 利奧

近日,連場暴雨使武漢與北京一日之間變成澤國。內地網友發揮創意,用黑色幽默抒發對雨水成災、街道被淹的無奈與不滿:「北京擇偶新標準:有車、有房、有船。」「歡迎乘搭北京地鐵。下一站,積水潭。再下一站,積水潭。再再下一站,積水潭……」「威尼斯幾百年做到的事,武漢幾天就做到了;武漢幾天做到的事,北京幾小時就做到了。」
泱泱大國的首都及省會城市如此輕易地就在一次暴雨「淪陷」,實在讓人心裏很不是滋味。看來,一個城市即使有能力舉辦舉世矚目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卻未必有能力在雨季裏為居民提供一個舒適而安全的生活環境。即使是香港這個成名已久的國際都會,與內地城市相比,在處理雨季水浸的問題上其實亦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例如,發生在去年七月的一場黑色暴雨,就導致大埔沙埔仔村幾乎全村被山洪冲毀。根據渠務署的資料,全港目前仍有十六個水浸黑點。
城市表面的繁華與排水設施的落後之間形成的反差,反映政府在公共決策上功利化的取向,重視政績工程多於民生工程。高速鐵路、跨海大橋、摩天大廈,這些建造在地面之上的宏偉建築引人注目,當政者自然快馬加鞭地建設,在自己任期之內完成越多越好,以求在「阿爺」面前有更多政績可以炫耀;抽水站、下水道這些建造在地面之下的排水設施沒有人看得到,當政者又哪裏會主動花心思去為這些不起眼的工程操心呢?但是,與普羅大眾利益最息息相關的往往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工程。一個普通市民,一年之中少有機會乘坐高鐵出差,或是使用跨海大橋去賭場消遣,更談不上會在摩天大廈頂樓享受晚餐。普羅大眾所希望的僅僅是在暴雨中能夠安全回到家中,不必隻身游過街道上的汪洋,或者看着家園被毀。無奈政府往往大刀闊斧地開展幾百億的政績工程,卻在小小的民生工程上好整以暇。
六月二十日,有內地研究機構發佈《二○一一中國摩天城市排行榜》,以城市所擁有的高樓大廈的數目作為衡量城市競爭力的標準。但我卻認為,真正反映一個城市的競爭力的應該是它在雨季中水浸報告的數目:如果一個城市的排水系統經得起暴雨的考驗,就證明管治的政府真正以市民切身利益為念,這樣的城市才能真正免於邊緣化的危機。

利奧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