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宅男女:忌攬細路作籌碼 獨霸傷心

家宅男女:忌攬細路作籌碼 獨霸傷心

「鋒芝變」隨着霆鋒的聲明,這一場本來看似幸福的婚姻,現面臨破裂邊緣,可憐兩個可愛的小朋友,即將面對一個家不再家的局面!父母離異,想將傷害減至最小,最忌以他們作分手之籌碼,如果好似栢芝一樣獨霸兩個仔,對小朋友的心靈傷害及影響將更大。

記者:溫曉嵐
攝影:伍慶泉、陳盛臣
Model:Kay、Shannie@PureModels、Hugo

會出現內疚感

臨床心理學家何念慈表示,雙親不和以及家庭結構驟變,會為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小小腦袋認知能力低,未能理解父母間的矛盾,便會出現孤單、擔憂及自責等情緒。而年紀越小的越會出現內疚感,因為他們有自我中心的傾向,會自覺父母離異跟自己有關。此外,父母在離婚時備受壓力,有時或會對孩子關於配偶的問題感到不耐煩,例如孩子問「爸爸為甚麼不回來?」,卻得到「死咗囉」的答案,小孩在受驚之餘,更會對大人失去信心,長期會導致關係疏離。另外,有些家長有違孩子意願,不讓孩子與另一方家長保持聯絡,這也會構成傷害。

■臨床心理學家何念慈強調,絕對不宜讓孩子捲入大人間的爭吵場面。

■父母離婚後要讓孩子跟祖父祖母如常見面,這有助穩定孩子的不安情緒。

生活變化斬件解釋

何念慈續說,父母為了幫助孩子度過情緒上的挑戰,經過溝通去減輕孩子內心的不安是必要的。「有時候小孩會很無奈,在家裏鑽來鑽去,旁敲側擊地得知父母離異的消息,此時應該要有孩子信任的大人,以明白的語氣,簡單的語言去說明父母要分開的事實。」但解釋說明的重點,應該是一些跟孩子有關係的事情,並讓孩子知道「父母會解決自己的事,而爸爸媽媽會永遠都愛你,並會盡力照顧你」。孩子在父母分開後的生活越穩定越好,穩定的意思是盡量保持不變,「不要轉校,跟朋友保持相見,讓親戚保持聯絡」何念慈解釋,「父母要承諾盡力做到孩子心目中的生活,萬事有商量。」離婚程序一般數以年計,因此父母宜把漫長的生活變化逐一「斬件」,一點一點地告訴孩子,給他們消化。過程中要讓孩子發問,並嘗試理解其發問的原因,思考他們作為孩子的位置,顧慮擔心的是甚麼,再幫助他們去解決。至於有關撫養權的問題,父母應根據孩子理想中的生活作安排,別令他們有「要決定跟哪一方」的壓力。

■孩子的生活越穩定越好,盡量不要轉校,維持舊有社交活動。

■孩子若知道父母的關係極差時,會在一方面前故意說另一方的壞話。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即使二人分開,爸爸媽媽對他的愛都不會改變。

忌在孩子面前爭吵

有報道指栢芝曾在婚姻亮紅燈時,帶同兒子到片場探班,並向霆鋒跪地求饒,然而大人應避免孩子看到過度激動的場面。何念慈解釋:「因為孩子認知能力有限,當他們看到大人面部表情及氣氛跟平日不同,卻又未能理解事情,此時他們會覺得驚恐無助。」另外,大人絕對不宜讓孩子介入無意義的爭吵之中,因為這不是他們希望經歷及可以學習的場面。即使無奈在孩子面前爭吵,父母冷靜下來時應把情緒過濾,然後向他們解釋清楚。孩子假如知道父母關係極差的話,很多時會出現「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的情況,為了應對父母,小孩需要運用到很多的心理資源,而表裏不一的表現,更會導致他們思想表達不完整,結果漸漸把自己真正的感受深藏起來,這對以後面對社會時,將造成很大影響。

小孩五段心理轉變:
(一)「震驚與否認」:

由於父母離異的決定跟孩子所希望的出入太大,因此他們都不會相信眼前的事實,否定離婚消息;

(二)「難過、悲傷和憂鬱」:

孩子眼看雙親感情關係轉壞,精神憔悴,會擔憂父母;他們或會出現失眠或食慾不振的情況,並會失去慣常的興趣;

(三)「憤怒和害怕」:

因為跟父母分開,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害怕父母不再愛自己,以及憂心將來的生活;

(四)「困惑」:

父母離異會為孩子帶來很多不同的情緒衝擊,對至親又愛又恨的複雜感覺會對他們造成困擾;

(五)「希望和接受」:

孩子開始時會祈盼父母復合,但隨時間轉變,孩子經歷過不同的情緒階段,最終會接受父母離異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