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歡電影,有人喜歡喜歡電影這件事、這裝潢,有人喜歡告訴別人自己喜歡電影。有人默默虔誠地把生命終身付託給電影。
最近吃了一頓飯,同桌包括新相識的一個近十年才冒起的香港「名」導演,當年憑一齣成功的商業片打出名堂,從此片作不斷,水準牛皮飄忽尋底,大多矯扭作狀自作多才,有的更無愧一個「爛」字。認識他頭5分鐘足以被那「fullofhimself」到你窒息的言行為之絕倒,討厭得叫人想逃想吐還不自知,你即時明白「片如其人」多麼誠實又公平,第一道菜未上我已想先走為敬。那討厭炸得我像遇上二百隻蟑螂,有的還會飛,和口沫橫飛。有人以為拍過一套賣座的電影就天下無敵才高百樓。
然後,看了《乘著光影旅行》,像清風掃過一望無際的麥浪,詩意,動人。關於蜚聲國際電影攝影師李屏賓的紀錄片,這個台灣光影匠師,它的電影生命軌跡,由台灣到香港再走向世界,合作過的名導有侯孝賢、王家衞、姜文、是枝裕和等等。一開始,他就告訴你電影和人情世態的互動雙向,這個世界的東西,「你不關心它,它是不會關心你的」。於是,他在生活中生命裏,仔細關注着微妙的光、影、色、調,變化曼妙。不是時刻想着電影,日夜念掛着場景的人,自己的筆記不會精到入微的考究着「令紅色華麗,黑色有層次」。從年少青澀的小伙子,片場、實戰、歲月,提煉出偉大的光影大師,歐洲國家舉行李屏賓作品展肯定他的地位,但他每一寸身體語言,都驚人地從容、無我。Ego大過天的電影人實太多,李屏賓偏偏在投入電影之中忘我,讓電影帶動自己,讓現場啟發自己,不強加太多自我下去,如英文片名說,隨風,因為自在從容。
永遠在光影Odysseus旅途上,他為電影付出了一切,包括了家庭。李屏賓喜孜孜給你看的私人錄像,捕捉了綠葉在舞,風在歌唱,還留心到某一刻葉子害羞了。Homevideo不是孩子擁抱爸爸,不見妻子溫馨家常,是:葉和風。當兒子在電視上看見爸爸拿最佳攝影獎,他怒得要立即關機。長期缺席的丈夫和父親永遠在征途,捕光捉影的日子,加州大火美籍妻兒在哪是否平安他不知;關掉手機在遠方開機拍攝,一cut機返回現實見大量missedcalls他急得慌了不知家中是否出了事。片中,他的妻子完全缺席。反而,同樣心存對母親的虧欠,他卻可以牽着母親的手,一起走過挪威的森林。到底,慈母手中線,是把孩子放出去;妻子指上套的婚戒,總盼望把丈夫圈在身邊。誠實得可愛甚至殘忍的他清楚知道,不為電影上路留在家中,他人生會很不快樂,如今他的選擇或許會令妻子很不快樂。他是知道的,娶了妻,其實娶了電影,自私也自疚。
人生,光影,取捨。有光,就有影,取是光,捨就是影,分不開。
無我的人在電影中什麼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