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楊凡先生執起妙筆再作馮婦,逢星期天在「蘋果樹下」大規模回憶前塵往事,八卦朋友之中追讀者眾,一到星期六晚就集體囉囉攣,急於知道翌日輪到誰的秘密赤裸裸公諸於世。別看暫別片場的導演似乎口不擇言,四海縱橫穿越時空,曾經狹路相逢的都有機會中招,其實他也有自己的分寸,不願意你洞悉的絕對守口如瓶─否則歷年不會獲得紅顏知己們無條件信任,把他的耳朵當作吳哥窟的古牆留聲機。譬如有一次提起某人隱私,嘰哩呱啦說了兩車話,就是不肯公開其姓名,窮追猛打之下仍然好整以暇以驕傲口吻宣稱:「Idon'tnamenames。」那個呼之欲出的當事人,此後就得到「Don'tNameNames」封號,有時變奏成「NoNameName」,音譯「奴念念」,還真是個香艷的藝名哩。
這兩天歌頌微博客的美名,不期然想起張愛玲的散文《必也正名乎》,可惜英譯本不在手邊,不曉得是否譯作《RightfullyNamingNames》。她幾十年前的觀察,套在網中人頭上一點不過時:「名字不過符號而已,沒有多大意義。在紙面上擁護這一說者頗多,可是他們自己也還是使用着精心結構的筆名。當然這不過是人情之常。誰不願意出眾一點?」還有這一句:「為什麼一個人要有幾個名字呢?因為一個人是多方面的。同是一個人,父母心目中的他與辦公室西崽所見的他,就截然不同─地位不同,距離不同。」哎呀,可不是嗎,最佳例子莫如那位稱自己作「白天打掃晚上祈禱」的博友,穩獲分身有術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