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主席伯南克表示,他也不太清楚為何復蘇步伐會如此緩慢,礙於通脹壓力尚未消除,央行需觀望多一點時間才會決定下一步。滯脹陰霾籠罩全球,傳統的貨幣政策對由大宗商品價格上升所造成的惡性通脹起不了甚麼作用,與其寄望央行會找出辦法來解決困局,各國元首似乎已急不及待嘗試以不同的行政手段來防止滯脹惡化。
以歐美國家為首的國際能源機構,上周宣佈釋放6000萬桶石油儲備,就是以政治手段介入油市,回應早前油組沒有增產的決定。以伊朗為首的中東國家,因不滿北約進駐該區而以高油價作無聲抗議,此外,高油價亦有助提高財政收入,間接為平息民憤所付出的開支作補貼。
另一邊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金融時報》撰文,表示中國通脹已受控。近期國際社會對中國硬着陸的風險起了戒心,特別是因應商業銀行潛在壞賬、中小企借款困難、銀行同業拆息高企,以及經濟動力減弱等多項因素,對中國前景作出質疑。溫家寶於國際媒體高調回應,一方面是要減少國際投資者的憂慮,重振對中國前景的信心,另外更可能是要為即將放鬆宏調而鋪路。
近期商品價格有所回落,增長遂變成各主要經濟體更大的政策考慮。然而,滯脹成因十分複雜,並不是短線的政治手段就能化解。金融海嘯暴露了歐美國家結構性的問題,超高負債窒礙經濟效率,也嚴重削弱以政府開支作為刺激增長的空間,變相要過度依賴貨幣政策。
商品升勢暫難逆轉
過去兩年的商品升勢,除了是由地緣、氣候、供求等因素推升外,更重要是因為全球特別是歐美的實質利率過低所致,在美國長時間維持低利率的前提下,這基本因素將難以消除。此外,油價短期內若大幅下跌,勢將觸發個別中東國家以減產作回應。
美國及其北約盟友若一直沒有撤出全球石油據點、歐、美、中、日政府若拿不出具體辦法拆解國債及地方債這個計時炸彈,而監管機構若沒有辦法抑制已成長至市值數以百萬億美元計的衍生金融工具合約,則現在及未來的金融及債務危機最終將仍會以央行印鈔的手段來解決,在當權者的眼中,每一個危機都可能大得越來越不能承受。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