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立法會替補機制連番出招,大律師公會昨日解釋,是由於政府推出建議時缺乏適當、足夠和透明的諮詢,「公會被迫透過發表公開聲明,去令政府和公眾參與」。有法律界人士分析,事件或與大律師公會上月中訪京,與港澳辦高層會面有關。
據了解,當日北京官員接見公會領導層時,曾嚴厲訓斥公民黨一眾大狀,指公民黨大狀不時發表意見,破壞香港秩序穩定云云。
據悉,有人聽後感到極不同意,認為公民黨大狀不少言論都是基於捍衞香港法治精神而發表,不明白京官為何嚴詞批評,並從而反思公會應否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一改相對低調的作風,更加主動表態。
印度裔主席作風敢言
有法律界人士不排除京官有關言論已「辣㷫」公會部份人士,反令公會成員更積極履行捍衞香港法治的角色,「今次事件體現公會不滿政府不經諮詢、未有按法律程序去做,不少法律觀點又唔清唔楚,加上係法治問題,所以公會先咁高調」。該法律界人士亦稱,現時大律師公會新任主席林孟達(KumarRamanathan)是印度裔人士,可能較少華人大狀的考慮,作風較一般人敢言。
曾任大律師公會主席的公民黨黨魁梁家傑坦言,已聽過不少江湖傳聞指有京官和左派人士抹黑公民黨大狀,但相信公會作為香港法治制度的守護者,只會從法治精神和制度立場去評論事件,不會受到京官的政治觀點影響,「大律師公會都明白要保持公信力,只會立足法律觀點,唔會有其他考慮」。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