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40多歲的潔儀患腦癇症20多年,曾因發病被開除,又試過在街上發病時被路人強塞物件入口而受傷。有組織研究發現,市民對腦癇症的認識雖已有所提升,但仍存謬誤;而市民了解腦癇症越多,越有助患者融入社會。
香港復康會與香港協癇會在今年5月進行的調查發現,只有5.7%的市民誤以為腦癇症等於精神病,相對於02年的10%已有所減少。然而,近六成市民不知道癲癇症已改名為腦癇症,四成三市民仍誤以為患者發病時要即時塞硬物入其口中。
病發勿亂塞物件入口
潔儀20年前當公司接待員,工作時病發送院,翌日就被開除。她曾經在街上發作,路人誤塞物件如紙巾、原子筆等入她口中,市民好心做壞事,反令她的口腔受傷。腦神經專科醫生李頌基解釋,腦癇症發作時只需讓患者躺下即可,只有在抽搐超過5分鐘或15分鐘後仍未清醒,才需要召救護車。
朱太的兒子因早產而有腦積水,兩歲確診患有腦癇症,朱太認為「癲」字令人誤以為是精神病,而正名後令人聽得舒服。不過,她認為市民對腦癇症的認識仍不足,兒子現讀小學四年班,同學與患病兒子之間有隔膜,而老師與社工對腦癇症又毫無認識,無法提供支援,只不停勸朱太為成績追不上的兒子轉校。香港復康會註冊社工熊德鳳表示,市民了解腦癇症更多,有助消除歧視,患者更能融入社會,建議政府多撥資源教育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