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星期遇到一位私家醫院管理人醫生L,醫生L談吐風趣,對特區政府限制內地產婦嘅政策,不以為然,更認為任何政策不能一刀切,因為一啲私家醫院成立之目的,並非純為婦女產子。醫生L話:「譬如我地,好少收產嬰婦女入院,與寶血醫院完全唔同。其實私家醫院嘅病人,最多係本地人,不過傳媒集中報道內地產婦來港,先至造成錯覺。現在每日去私家醫院,都知道日日全院滿座,好似戲院黃金年代,實則養和等醫院,日日客滿,病人多為本地買咗醫療保險嘅市民,佢地心理容易捉摸,橫掂都買咗住院保險咯,有病時第一個反應就係入養和或者私家醫院啦,唔想入公立醫院。因中產買醫療保險日益盛行,將來本地私家醫院會更加擠逼。」咁講法,政府既曾宣佈香港可成為醫療中心,點解唔加快增加私家醫院呢?唔係有六幅土地已撥作醫院用途,不日招標嘅咩?
但特區政府近年做事往往大開慢車,左諮詢,右諮詢,諮詢完又驚司法覆核,好似開辦新私立醫院咁,至今還是只聞樓梯響,一位消息人士對左丁山講,「政府仲未搞掂點樣寫標書,招標日期唔知要等到幾時?」
與醫生L與消息人士講完後兩日,就睇到林本利專欄「林氏力牆」:「感謝律敦治醫護人員」(六月十一日),佢立即見證咗醫生L所言:「由於居住在南區,加上有購買醫療保險,故此打算入住跑馬地的養和醫院。但抵達醫院後,才知道『全院滿座』,正準備前往其他私家醫院時,再次腳軟暈倒,幸得家人在旁照顧及養和醫院醫護人員即時急救,再轉送至附近的律敦治醫院。」林教授既係咁講,他日香港若推行醫療融資改革,大力鼓勵市民買醫療保險嘅話,養和醫院相信更加唔得閒,若唔加價,吾不信也。既然私家醫院咁好景,醫護人手自然不足,會向公立醫院挖人,譬如前中文大學聯合會長梁裕龍醫生就由香港眼科醫院跳槽往養和啦,大家如有去過九龍城眼科醫院(醫管局總部隔鄰),就知道長者每日在此排晒長龍,年老患上眼疾者,不知其數,而且隨着人口老化,不斷增加,有乜辦法疏導呢?除咗加快培養,多收醫科生之外,效法新加坡輸入英聯邦醫科生,值得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