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 港受兩種毒菌夾擊

猩紅熱 港受兩種毒菌夾擊

【本報訊】衞生防護中心化驗早前死於猩紅熱的5歲男童所感染的病菌,確定屬化膿鏈球菌M1型,暫未知變種與否,但與死亡女孩感染的M12型不同。微生物學家黃世賢指,M1以往也在港流行,並有毒性基因,引致入侵性併發症如入血及中毒性休克的比率是M12型的兩倍,顯示本港至少正受兩種毒性偏高的菌株夾擊,令猩紅熱來勢洶洶。
衞生防護中心對兩宗猩紅熱死亡個案的樣本作進一步化驗,結果顯示兩人感染的化膿鏈球菌菌株不同。就讀田家炳幼稚園的五歲男童感染emm1型(簡稱M1),中心仍在進一步化驗病毒基因是否變異。上月底死亡的七歲女童則感染M12型病菌株,港大更證實基因變異,增強傳播性及入侵能力。

有男童病死的救世軍田家炳幼稚園前天加強清潔。

紅霉素治鏈球菌近無效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助理教授黃世賢表示,M1和M12菌株一向在港流行,是主要導致入侵性併發症的菌株,如入血、肺炎、壞死性筋膜炎及器官衰竭等。衞生署09年研究顯示,05至08年的128宗鏈球菌個案中,28人出現入侵性併發症,當中M1型菌株佔最多,達12人即佔42%,M12型只有6人(21%),但男童染上的M1型與以往比較有否出現變異,仍待分析。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解釋,M1型菌株帶有二、三十種毒性基因,以往曾致命,但無論哪種菌株,市民預防感染的方法也一樣,就是注意個人及兒童衞生,幼兒發燒、喉嚨痛須及早求醫,若出水痘並含膿,醫生應處方盤尼西林。他警告,10歲以下兒童感染鏈球菌,對紅霉素抗藥性由去年的三成急升至今年的八成,顯示紅霉素對治療已近乎無效。
醫管局昨日舉行專家會議,討論猩紅熱應變對策,今年至6月14日已有326宗因猩紅熱入住公立醫院個案,較去年全年157人升逾一倍,以10歲以下兒童為主,4歲以下幼兒有逾100人入院,5至10歲入院兒童更由去年約80人飆升至200人。何栢良要求該局加強人手治療懷疑感染化膿鏈球菌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