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去年沙田圓洲角公園旁單車徑大樹倒塌,疑壓斃踩單車男子,死因庭昨續審。兩名案發前不足一個月,曾到肇事山坡檢查樹木的康文署職員,一個自揭邊踩單車邊用目視法檢查樹木,另一個有15年經驗,但沒上過檢查樹木課程的職員,則說自己先將樹木分類,然後決定檢查那些樹木。
記者:李啟發
三級康樂助理譚偉強說,09年9月底曾到肇事山坡鋸走枯樹,花了近3小時才完成,故無檢查在30至50米外的塌樹。他曾上過兩周包括檢查樹木的相關課程。去年5月18日按上司指示,到肇事山坡修剪過低的樹枝,雖然署方無特定範圍指引,但自己也會檢查附近的樹木。
肇事塌樹曾被鋸過
當日他騎單車用目視法觀察,曾經過塌樹前排位置,但無察覺有異樣如樹窿、鋸口或4米長裂縫等。至於肇事塌樹曾被人鋸過,留下45度斜角切口,跟署方慣用方法一樣,譚同意是懂園藝的人所鋸,但不是同事所為,因「切口符合、但距離唔啱」,鋸法並不合格。
死因裁判官黃偉權質疑譚一邊踩單車,要顧人,又要顧樹,兩者能否兼顧。譚說當時踩得很慢,「有單車徑我會踩單車,方便自己工作」。裁判官其後問另一名證人高級康樂助理鄧顯庭,用目視法有否規定要「企、行或者踩單車」。鄧說視乎能力,無特別規定,「行同企都可以,均速就睇到」,又透露無受過正式目視法訓練,只是聽講座學習,亦忘記有否教授要定點用目視法。
不平衡是自然生態
在譚檢查肇事山坡前兩日,鄧已往該處檢查,他有15年經驗,沒上過檢查樹木課程,只一路行一路睇,亦無帶望遠鏡,並無發現該塌樹有問題。對於事後專家指塌樹不平衡,鄧認為是山坡樹木的自然生態,該處大部份樹木如是,故無修剪。
署方將樹分三類樹,第一類是人車流量多,塌樹容易造成危險;第二類是人迹稀少的地方;第三類是鄉郊小路。至於如何分辨類別,譚說是由前線人員自行分辨,再決定檢查那些樹木。不過綠化及園境辦事處總監伍芷筠說:「我同康文署同事的理解,唔係咁。」
案件編號:CCDI5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