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內地公佈5月份經濟運行數據,反映通脹繼續上升、出口放緩、內需遜預期,只有固定投資增幅稱得上較市場預期高;最後一環,正正就是內地增長模式的最大問題,靠動員搞投資,老毛時期已經有大躍進、大煉鋼,後果當然係大饑荒。近60年後的今日,板斧依舊,更擔心是再次凸顯中央或地方政府再犯上繼續追求增長,而甘於盲目重複建設的老毛病。
內地固定投資回報多少?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字,每1美元投資,回報低於3美元,遠低於美國的6美元,亦較區內新興市場平均3至5美元回報為低。而根據哈佛大學計算,二十年前中國固定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例是3.7對1,到十年前已降至4.25對1。即是說,內地要花錢打造更多無謂的投資,才可以名義上推高經濟增長,其實問題已經出現。
銀監會撥亂反正
說到這裏,有關內地銀行業不良貸款的問題,是由提升監管及要求上調資本充足比率造成的謬誤,已經不攻自破。大量貸款投入興建回報欠佳的大白象工程,貸款金額怎樣償還?大量新增貸款批出,為何部份中小企仍要捱高達三、四百厘的民間大耳窿利息?4月居民存款減少4200億元人民幣,到5月只回升700多億元,尚欠為數3000多億元的去向又如何?是否已下落不明?甚至已人間蒸發?還是巧立名目轉移了?通通都是信貸氾濫惹的禍。銀監會要撥亂反正,其實應記一功,將壞賬上升問題歸咎於監管當局,並不公平。
我不是中國問題專家,但至少肯多聽、多看、會懷疑、曉分析。在香港賣分析是媒體的最新戰場。但任由劣質分析主導相當危險,博士蛙現象充斥(掛專家、博士之名,但其實是井底之蛙),也許是熱愛理性分析一群的最大敵人。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