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所著的《南渡北歸》,所謂「南渡北歸」,是指當年大批知識分子冒着抗戰的烽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爾後再回歸中原的故事。這批知識分子是20世紀最後一批既有愛國熱情又學貫中西的大師,但中國社會的動盪歲月和劇烈變遷,使他們因各種因緣際會而各自有不同命運。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民國知識分子如梅貽琦、金嶽霖、梁思成、林徽因們,本來在北平過着如在雲端般的學者生活,此刻卻必須要放棄原有的富足和優厚,踏上前途渺茫的西南。他們在民族危亡時刻作出的犧牲,他們的顛沛流離,他們的不屈不撓,在精神上提升了全民抗戰的力量,也為民族保存了文化血脈。
隨後內戰爆發,部分自由知識分子帶着他們的個人理想,越過台灣海峽,進行第二次南渡,雖說獻身全中國的壯志未酬,但總是受尊重,死後也備極哀榮。而陳寅恪、吳宓等一批知識分子,突然改轍更張,回歸故土,卻不知如何適應,終於被吞沒在大時代的革命洪流中,一身學問卻承繼無人,身前死後均情境淒涼。也有部分人在強權政治下投靠權貴,紅極一時。他們的自我價值被權勢淹沒,令人扼腕。
作者岳南是1962年出生的山東作家,為寫這三部曲記實作品,他花了八年時間去搜集和研究各種能找到的資料。在書中,他對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包括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胡適、梅貽琦、陳寅恪、錢鍾書等的群體命運作了細緻的探查與披露。而結論是大師都已遠去,而後也就再無大師,這誠為中華民族的集體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