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際學校調整學費須獲教育局批准,大部份更是自負盈虧,故不少會以各式名義融資,發行債券是最常見的一種,由數萬元至50萬元不等,即將於明年9月開學的「貴族學校」哈羅香港國際學校,家長更需認購300萬元資本證明書或60萬元債券,但不一定獲取錄。
不少國際學校發行的債券有如「入學券」,家長不購買,子女則無法入讀。至於沒有強制家長購買債券的香港國際學校(HKIS),其發行的50萬元債券,卻可保證申請者有優先獲得取錄的機會。
有逾20所幼稚園、中小學及私立學校的英基學校協會獲政府撥款資助,今年亦引入可退回的保養費,入讀第一班或第七班的學生,需一次過繳交2.5萬元,學生離校時可退回,但英基並無發行債券。
收費屬「你情我願」
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認為,教育局須跟進國際學校的收費是否合理,如有不合理應提醒校方停止收費,但他說,國際學校屬於私立學校,收費是「你情我願」,他呼籲家長精明選校,衡量該校是否值得「投資」,特別是不設退還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