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級美食文化人沈宏非把食物分成男女,認為有些食物是男的好吃,有些食物是女的好吃;有些食物男的吃了好,有些食物女的吃了好。這話粗看似玩文字遊戲,細想就明白不無道理。進食不但要考慮時令,還得考慮食物的性別,以及進食者的性別。
某天我去買健康走地雞,相熟的雞檔老闆建議我買少爺雞,原來,一直以來我買的都是少女雞。這雞中少爺果然是不諳世事的愣頭青,體型纖巧,氣質文弱,皮薄、肉嫩,皮與肉之間幾乎連脂肪都未來得及生長,由外形、氣質到味道都透着股拘謹,不曾放膽生長,故此寡淡無味。
當然,女雞也好不到哪兒去。生活在這個年代,雞跟人一樣,性別界線漸漸模糊,男雞不像男雞,女雞不像女雞,性別優勢不見突出。所以,我偏愛雌雄同體的太監雞。做過「去性徵手術」的雞,集兩性優勢於一身,身材比男雞挺拔,姿色比女雞艷麗,肉質嫩滑但有濃郁雞味,肥,但肥得有道理,這種恰到好處的肥,令雞肉透出天然的甘甜。
也有一些食物,不必做手術便能自動轉性,比如蠔,最初的時候是男性,把一生製造的精子都放送完之後,到了兩三歲,蠔便變身女性,努力產卵。短短一生,經歷兩種性別,先雄後雌,有那樣豐富的閱歷,蠔,好吃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