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變種 港大全球首發現

猩紅熱變種 港大全球首發現

【本報訊】專門襲擊兒童的猩紅熱(ScarletFever)今年大爆發,10年來首次導致兒童死亡。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及基因研究中心,全球首次發現引致猩紅熱的甲型鏈球菌(GroupAStreptococcus)M12型出現變種,與常見於口腔的鏈球菌「洗牌」後,多了一條新的基因,增強了傳播能力,更是導致多人感染猩紅熱的元凶。
猩紅熱由甲型鏈球菌引致,港大研究人員就早前一名一度情況危殆的男童感染個案,完成細菌基因排序,發現甲型鏈球菌出現基因重組。該病菌的基因組原有1,900萬個鹼基對(basepair),研究發現其中4.8萬個鹼基對(即2.5%)為全新加入部份,並未於以往的甲型鏈球菌出現。這些獨特的基因組段,相信是源於口腔的鏈球菌。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曾浩輝相信,基因重組增強病菌的傳播能力,引致內地及澳門的猩紅熱廣泛傳播。甲型鏈球菌有不同品種,以往沒有引致猩紅熱的主流品種,但今年主要由甲型鏈球菌M12型引致,相信因病菌變種所致。早前一名感染猩紅熱的7歲女童的病菌基因排序未完成,該中心會重新化驗之前個案,以了解變種病菌在本港的流行情況。

現時沒有預防疫苗

港大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表示,人體口腔及腸道等器官存在一些不會損害健康的鏈球菌,當甲型鏈球菌遇上這類鏈球菌時,可能引致基因重組,但暫未能確定這一條新的基因會否導致甲型鏈球菌毒性加強,需進一步研究。
他指,甲型鏈球菌變種非首次出現,外國分析由數個甲型鏈球菌品種引發,可引致產婦死亡的「症褥熱」個案時,發現甲型鏈球菌與乙型鏈球菌結合後,甲型鏈球菌也多了一截新基因,但未有交代變種有否導致病菌變惡。猩紅熱主要透過飛沫或皮膚接觸傳播,而現時沒有預防疫苗,家長應避免兒童擁抱等親密接觸,常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