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全球首次發現引致猩紅熱的甲型鏈球菌變種,引致10年來本港社區最大規模爆發。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系主任袁國勇表示,變種甲型鏈球菌中4.8萬個新的鹼基對(basepair),當中有逾40個細菌蛋白,相信因這些細菌蛋白改變病菌表面抗原,人體免疫系統不能追蹤病菌,令變種惡菌容易入血及在喉嚨滋生。
人體免疫系統難追蹤
港大根據早前一名感染猩紅熱後併發敗血症的男童的病菌樣本,進行基因排序及分析後,發現他感染的甲類鏈球菌(GroupAStreptococcus)M12型出現變種,即約2.5%的基因組段為全新加入部份,包括逾40個細菌蛋白,均來自一種口腔鏈球菌。
袁國勇估計因變種而改變了甲型鏈球菌的表面抗原,令人體免疫系統不能追蹤或中和該病菌,令病菌容易入血及在喉嚨滋生,亦令部份病人病情較嚴重。但為何該40多個細菌蛋白會改變病菌表面抗原,及令人體免疫統系不能追蹤病菌,則仍需進一步研究。今次與甲型鏈球菌洗牌的口腔細菌,是一種很普遍的細菌,但暫時不便透露有關口腔細菌的詳情。
袁國勇表示,以往10年沒有猩紅熱死亡個案,今次變種甲型鏈球菌令死亡率大增,還未計嚴重及出現併發症個案,故家長及市民不能掉以輕心。
水痘個案升風險更高
衞生防護中心昨公佈死亡的5歲男童曾患水痘,根據該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的水痘個案有輕微上升趨勢。今年已有6,670宗,較去年1月至6月的4,955宗增加34%,也貼近09年全年6,777宗數字。港大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認為,水痘有機會增加皮膚感染甲型鏈球菌的風險,當局必須監察水痘上升趨勢,會否因水痘增加而讓變種甲型鏈球入侵。本港在06及07年水痘高發期,猩紅熱個案也突破平均每年百多宗個案,至超過220宗。
猩紅熱病徵
‧發燒
‧頸部腫脹、喉嚨痛
‧身軀、四肢及腋下出現紅疹
預防猩紅熱須知
避抱抱:避免兒童之間親密接觸如擁抱,減低感染機會
多休息:兒童患病或發燒不應上學,應留在家休息
防水痘:患水痘要小心處理,睡覺時應戴上棉手套以免水泡穿破令甲型鏈球菌入侵;傷口要立即妥善包紮
常洗手:留意兒童個人衞生,經常洗手
戴口罩:兒童喉嚨發炎須戴口罩,有發燒、喉嚨痛或扁桃腺發炎要盡快求醫,及早服用抗生素治療
資料來源: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兒科專科醫生謝鴻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