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變種甲型鏈球菌引致兩名兒童死於猩紅熱,令不少家長恐慌。有兒科專科醫生表示,典型的猩紅熱患者病發首天發燒、喉嚨痛及扁桃腺發炎,應立即求醫,由醫生診斷是否患猩紅熱。若患者有發燒及扁桃腺發炎而沒有流感症狀,醫生應處方盤尼西林類抗生素治療。有微生物學家表示,猩紅熱不難治療,關鍵是家長盡快帶患病子女求醫。
兒科專科醫生謝鴻興表示,猩紅熱潛伏期一至三日,典型病例在病發首天會發燒、喉嚨痛、扁桃腺發炎及頸部淋巴腫脹,第二至第三天會「面紅紅」,身軀及頸部開始出紅疹,然後蔓延至四肢,舌頭會因甲型鏈球菌的毒素而長出草莓狀的紅疹。家長若發現子女發燒、喉嚨痛及扁桃腺發炎,應立即求診。不求醫者發燒會持續,嚴重可以引致併發症,如細菌入血引致敗血症或器官衰竭。部份病人會不藥而癒,但兩至三周後可能會有腎炎等後遺症。
包紮傷口免細菌入侵
謝鴻興又指,現時是猩紅熱高峯期,若患者有發燒及扁桃腺發炎而沒有流感症狀,醫生應處方盤尼西林類抗生素,「唔好遲」。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除了注意個人衞生,家長要留意兒童有沒有傷口。若有傷口須妥善包紮處理,以免甲型鏈球菌伺機透過傷口入侵身體。並留意兒童有否因傷口感染發燒,有病徵要及早求醫,「醫生睇到懷疑細菌感染嘅臨床症狀,要立即畀抗生素,關鍵係家長要留意小童有冇病徵,越早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