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醫療》
【本報訊】走路,回復日常生活技能,對於腦部、脊椎神經受傷或中風的嚴重殘障病人來說,不再是夢。公立醫院引入首部機械人協助式物理治療系統,讓他們重新學習步行及日常活動,讓殘障的四肢再次活動起來。因交通意外腦部受重創的女醫生,由昏迷半年動彈不得,至今可在機械人協助下步行半小時,自信笑臉重現。記者:葉天佑
在英國當麻醉科醫生的33歲Sally,三年前在當地發生嚴重交通意外,腦部重傷,昏迷長達六個月,蘇醒後四肢與腰均動彈不得,甚至連轉身等簡單動作都無法做到,並要重新學習說話。今年初她返港治療,其母歐太獲悉伊利沙伯醫院引入首個機械人協助式物理治療系統,期望能對女兒的康復進度有所幫助。
系統包括機械臂及機械腳
歐太指其女接受機械系統訓練後,腰力與腳力均有明顯改善,女兒也十分高興在機械協助下能夠如常人般走路。她在接受物理治療時,醫護先協助她把身體懸吊在機械人系統上,以減輕身體負荷,腿部則套上機械協助走動,臉上展露燦爛笑容的她說:「以前只能走10分鐘,現在可以走30分鐘了。」微弱的聲音背後充滿自信。
伊利沙伯醫院物理治療部部門主管劉慕儀解釋,系統的原理是以電腦虛擬人類步行與日常生活動作,並用機械協助推動患者活動,透過不斷重複的規範動作,大腦能快速重新學習標準動作,逐步訓練四肢肌肉,系統包括機械臂和機械腳。機械臂是透過一個可調校的手托支架,提供手部訓練以回復手部功能,物理治療師可以從電腦模擬系統中,選取適合病人的運動,如伸手或拿物件的動作,病人郁動支架來完成電腦中的動作,從而訓練手部肌肉和學習日常動作。
機械腳則以步態規劃器、體重懸掛支援系統和跑步機組合而成,物理治療師透過電腦控制體重支援系統,用懸吊方式減輕病人負荷,裝在腳上的步態規劃器會導引及協助推動病人行走,在跑步機的配合下,讓病人在機械協助下學習走路。
62歲的徐先生去年5月中風,曾接受一般的物理治療,但其後再次中風,左手與左腳癱瘓,左手連氣球也拿不到。今年初接受機械人協助式物理治療,經過十次治療後,現在走路完全沒有問題,左手肌肉逐漸回復功能,連椅子也夠力搬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