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機械人協助式物理治療系統由歐美國家在80年代研發,近年在醫療界應用。伊利沙伯醫院從瑞士購入該套機械臂及機械腳系統,費用分別逾百多萬,並由新加坡醫療人員為部門員工培訓,現時該院物理治療部約10%人手已合資格操控,每年可服務約200名病人。
系統應用半年以來有近30名病人接受治療,包括腦部受傷、脊椎神經受傷與中風個案。院方指病人康復情況理想,機器更深得病人歡迎。病人一般進行八至十節、每節半小時的治療,並因應病人狀況調節。收費則按一般物理治療收取,新症100元,及後每次60元。
該院物理治療部部門主管劉慕儀表示,以往照顧嚴重殘障病人十分吃力,單是扶起一名嚴重殘障病人,便要兩位以上的物理治療師和特別醫療器材,才能進行被動式站立訓練和紓緩運動,但只能防止病情惡化,難以令病人重新學會站立與走路。現時透過機器令病人慢慢學會基本動作,成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