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電蔡東豪 經歷兩次海嘯後有感「廠家勿只求規模高增值」

精電蔡東豪 經歷兩次海嘯後有感
「廠家勿只求規模高增值」

【與CEO一席話】金融才子蔡東豪6年前跑到經營製造及銷售液晶體顯示器產品的精電(710)當CEO(行政總裁),這名「新晉」廠佬沒有享受過上一代做廠的優勢,卻經歷了「前輩」都未見過的兩個「海嘯」,「海嘯」給他的啟示是,廠佬必須接受工業環境已變的現實,與其盲目追求規模及高增值,不如畀心機做好本業,呼籲做廠的「係時候要諗吓o架喇」!
記者:石永樂

金融海嘯瞬間已經發生3年,不過,蔡東豪說起來時仍猶有餘悸,「原來一間廠可以突然間無生意……一夜之間可以咩都無晒。」
蔡東豪指出,除了金融業,08年金融海嘯對工業亦造成相當大影響,當時全世界仿似所有事情都停頓,開始有人(包括精電)醒覺,反問「無窮無盡咁追求規模係咪正確?」因為「營業額唔可以用嚟出糧,盈利先可以出糧。」蔡東豪認為,金融海嘯促使一眾廠佬反思其生意模式。

搬廠降成本 自找麻煩

蔡東豪表示,從前大部份廠家都追求規模,產品價格只有向下永無向上,但廠家仍有錢賺,皆因「過去佢哋都享受住內地嘅人口紅利(擁有龐大勞動力)。」
隨着內地最低工資的實施、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令成本上升,他認為中國的工業環境已變成事實,大家「無得用返以前嗰套……係時候要諗吓o架喇。」
內地經濟專家紛提出「向中西部甚至其他國家遷移」、「轉型高增值」的良方,蔡東豪都大潑冷水,「100間(廠),無1間可以搬。」他解釋,因為整條生產的供應鏈未必會配合遷移,搬廠只是「自找麻煩」。蔡東豪續指,內地工人的質素優於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若到東南亞國家設廠,效益未必如內地設廠。
至於連官員也提倡的「轉型高增值」,蔡東豪拋出了「談何容易」四個字,「過去咁多年都無在科研做工夫,要一下子轉型近乎無可能。」

低增值工序 也可生存

面對當前的挑戰,蔡東豪相信達爾文提出的「Naturalselection(物競天擇)」,「對手同你都面對同一問題,但處理方法可以唔一樣。」蔡東豪沒有「好高騖遠」,認為「就算簡單嘅工序仍有需要,低增值也有生存空間。」大前提是要比別人做得好。
金融海嘯或許有叫人反思,但隨後市場迅速恢復,又有多少仍然上心?今年獲委任為香港青年工業家獎大使的蔡東豪就認為,中國工業非轉型不可,且過程會非常漫長,3月的「日本海嘯」令他進一步確信自己的「那一套」。
蔡東豪又表示,日本海嘯教他發現,過去十幾年被睇低的日本工業,原來仍掌握很多核心的技術,精電有不少零件都是來自日本,稍後他更會親赴距離災區300公里的日本供應商作「親善訪問」,為的只是表達一點關心而已,可加強雙方的關係,蔡東豪認為,「日本貨出名貴,如果廠商可轉用其他國家嘅出產,已一早轉咗,但到現在都未轉嘅,即係唔轉得啦!」所以專注做好自己的出品,好到用家不能不用,可能就是蔡東豪的「那一套」。

蔡東豪個人簡歷

現職:
‧精電國際(710)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
‧中國風電(182)非執行董事
‧大快活(052)獨立非執行董事

學歷: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IveyBusinessSchool工商管理榮譽學位

蔡東豪精句

「廠佬必須接受工業環境已變的現實,與其盲目追求規模及高增值,不如畀心機做好本業。」

「營業額唔可以用嚟出糧,盈利先可以出糧。」

「中國的工業環境已變成為事實,大家『無得用返以前嗰套……係時候要諗吓o架喇。』」

「轉型高增值,談何容易。」

「對手同你都面對同一問題,但處理方法可以唔一樣。」

「專注做好自己的出品,好到用家不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