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應該是感人的,以這題材,拍出來的電影該可賺人熱淚的。說是禁忌,把「愛滋病」改稱之為「熱病」,這一改動,該不會影響預期的震撼力。不說「愛滋病」,稱之為「世紀絕症」,「怪病」,問題不大。本該觸動人心的電影,為什麼竟然沒法牽動觀眾呢。
章子怡不是演得不好,郭富城也演得不差(他祇有一兩個表情就祇有一兩個表情吧),農村面貌算緊貼時代,「熱病」的出現,原因交代清楚。儘管電影開場白,說這是個虛構的故事,戲假也可情真。故事是真是假,不必追究,不用對號入座。中國某鄉村近半人數因輸血(其實是賣血)而患上「熱病」,確有其事,可拍成電影,沒有什麼要隱瞞了。
是不是虛構故事,大家就當一場戲來演。問題是,太像演戲了。患病的章子怡,清新可人,郭富城是那麼壯健,是頭髮不那麼整潔,多了點憂鬱神情而已。看起來,這對患難見真情的男女,儘管好事多磨,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感人的一幕:章子怡拿着結婚證書,一再唸出他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他倆可是合法夫妻來的,說了一遍,兩遍,唸至第三遍,終於打動觀眾:他們有這一天,一切得來不易啊。
至於郭富城病發那一夜,口中直呼好熱好熱,靠章子怡用土法(自己在冰凍水缸浸得遍身冰涼,再以冰身治郭的熱得燙手的身,竟然奏效)治病一幕,竟然不能打動觀眾。電影該悲而不悲的場面,該歡喜的場面卻見悲情。就此來看,故事不必以絕症為題材。這對男女,在鄉鎮敢率性而為,不畏人言,難能可貴,那過程具感染力,已夠動人了,絕症這橋段,處理不好,可有反效果。
郭章二人不像鄉下人,問題不大。愛情感人之處,不在於熱戀男女是來自那一階層。整套電影就是欠缺那一點火花,沒火花,怎去燃亮愛呢。章安靜躺在地上,死得平和,郭用斧自殘身軀,流血而逝,我們看了,倒鬆了一口氣,卻不感到難過。那是「熱病」患者的下場,沒奇蹟可言的。
要是改寫最後一幕:章睡着而去,郭最好也不用醒來。他們在那晚上擁抱一起,告別人世,會多好呢,這樣的結局,或許會讓我們流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