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小投資:希債危機達臨界點 - 潘國光

大環境小投資:希債危機達臨界點 - 潘國光

歐盟就解決希臘債務危機已進入關鍵時刻,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更明言違約是幾可肯定(almostcertain)。德國在國民的壓力下,要求機構投資者參與是次的債務重組,但歐洲央行卻認為除非是出於自願,否則任何非自願性的債務重組,會被評級機構定義為「局部違約」,引發CDS市場的骨牌效應,故央行決不參與該等方案。

能否違約成關鍵

如果只把債務延長,但又不定義為「違約」的話,那麼原先買入CDS作對冲的投資者就會因此而不獲賠償。雙方的論點存在明顯分歧,更矛盾的就正正是因為央行不准有違約事件發生,卻把希臘推到了現時接近違約的邊緣。
希臘最大債權人為法資及德資金融機構,共持有約900億歐元,至於希債CDS之發行人,則以美資金融機構為大多數,共發行340億歐元合約,買家以歐資機構為主。如果將美資機構發行的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國債CDS加起來,總值約1146億美元,遠比2008年10月美國推出的7000億美元有問題資產紓緩方案(TARP)為小,並非如很多人想像中大得不能應付。
此外,歐資銀行過去兩年已做了兩次壓力測試,結果十分正面,歐債問題發展至今也有一年半時間,任何一方的投資者都應有足夠時間做好心理準備,短期內即使有違約的事件發生也不會感到意外。
筆者認為,高負債的問題並不能以借入更多新債來解決,未來若有新的拯救方案出現,也只不過是把問題延後罷了。根據國基會的估計,希臘未來好幾年至少須維持每年佔GDP一成的財政盈餘,才有望把負債水平穩定下來。因此,債權人有多少把握最終可以取回全數本金,應該是心裏有數的。
希臘由最初尚有一點討價還價的空間,到現在被逼至接近走投無路,沉重的削赤措施已引發社會動盪及政局不穩,希臘人民若可以公投的話,極有可能會選擇以「冰島」方式來解決,違約代價本來是很高的,但當不違約的成本看起來更高昂的時候,政府及人民都會選擇後者。
歐元區本沒退出機制,現時歐央行及德國所製造出來的談判矛盾,或間接成希臘退出的前奏,對其他成員國究竟會有警惕還是模仿作用將難以預料。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希臘被推到了接近違約的邊緣。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