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Like1:假日漁家女 坐艇學打魚

爆Like1:假日漁家女 坐艇學打魚

在小學課本上,大家應該也讀過「香港從前是一個漁港」,但這也是我們對「漁港」的全部認識了!也難怪新一代對漁業文化一無所知,因為打魚難捱,新一代漁民子弟都上岸搵食,這個行業,以至這種以艇為家的群落,也快要消失於此地。雖然唔夠開飯,不過當一天漁民,坐吓住家艇chok吓泥鯭仍相當好玩。周末就到南丫島,體驗一下這「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記者:周伽然
攝影:陳盛臣
Model:Kimberly@PureModels

花女房細細瞓5女

近日政府說要拆違例僭建,已經擁有丁權的新界原居民,聲大大說「有特權是應該的」,新界圍村裏一村一姓人,一呼百應,自然可以獨據一方,但香港其實住着另一班原居民,沒有丁權,更沒有特權,說的是一艇一戶的漁民。艇戶漂泊,相互間沒有很強的聯繫,在勢孤力弱下凡事只能自求多福。一家在香港水域當了三代漁民的明哥鄭華明說:「我們漁民住在艇上,哪裏多魚就哪裏為家,這幾年住在西貢一帶,後幾年可以住在香港仔一帶,根本沒有歸屬的地方。不像新界原居民一早登陸,就有田又有地。」說到房屋援助,六十年代政府開始建徙置區,有漁民就把握機會上岸,不過要先向政府宣稱自己的艇不會再出海,放棄祖業,才能換到上樓的機會。
到底以艇為家是怎麼一回事?在這個南丫島漁村遊裏,就有機會登上一艘「示範單位」參觀。明哥說漁民用「丈」為量度單位,這住家艇長三丈二,闊一丈二,相當於長10米多,闊則近4米。別看船艙小小,已經分為大廳、主人房、花仔房、花女房、廚房和廁所六個部份。花女和花仔是甚麼?原來是未成家的閨女和「閨仔」的意思。ModelKim立即衝進花女房去參觀,房裏大部份是漁民捐出的舊日用品,一個陳年鏡盒、一瓶已褪色的陳年雙妹嘜雪花膏都能吸引Kim的興趣。但最令人疑惑的卻是,那房間看起來只有四呎多乘以四呎多的丁方大小,嬌小如Kim也不能平躺,難道這漁船房子是假的?這可是如假包換的啊,明哥說,「我們漁民多生孩子,那花女房最高紀錄可睡五個女!長高了以後就歪歪地蜷着睡吧。」

■這個丁方房間竟最多可睡五個女!

■艇上子弟都要縛個葫蘆在身,萬一掉下水,一來當救生圈,二來當浮標較易察覺救回來。

陌生女不能跨過船頭

漁戶大廳又叫「艇島」,最當眼處就是神樓,以及天后誕搶花炮時獲得的聖物神像,明哥說,「漁民最迷信!因為大海茫茫,只有自己一條船在海中心,別說風高浪急,甚至遇上水龍捲,分分鐘小命不保,就是每次出海收穫多不多,也只是運氣,所以事事也要求神和求祖先保佑。」漁民相信船的左邊是較吉利的青龍位,右邊是不吉利的白虎位,所以廁所一般都置於船的右邊,左邊則是「生財位」,漁具只有在那邊上落水,才能得到更多魚穫。而女性就因生理周期而被視為不潔,「不是自家船的女人不可以跨過『生財位』,而船頭更是禁地。若陌生女人踏上別人的船頭,以後也會被別人當仇家!」
祭神祈福亦是漁民文化的重要部份,「出海前,無論你拜天后、洪聖還是北帝,之後總要裝三支香到船頭,因為每條船都有自己本船的神,位置就在船頭,我們叫『木龍大將軍』,船頭那繫纜繩的柱就叫將軍柱。每個月我們也會請『喃嘸佬』上船,做點法事去旺船頭。」拜得神多才有神庇佑,從前漁民對天后誕或太平清醮一類的祭神儀式相當着重,例如小小一個南丫島已建有三間天后廟。而為求各廟在酬神的誕期裏香火更鼎盛,做神功戲時可多聚鄉親熱熱鬧鬧,三間天后廟更分別在不同日子賀天后誕。「不過現在不少漁民都已上岸,信仰不及從前強,而且做生意最緊要,所以太平清醮期內各島的餐廳都不肯只賣素菜了。目前只剩僅住了幾十人的蒲台島,才能堅持在太平清醮期間食齋。其實遲早連天后誕、神功戲可能也要絕迹了。」

■當漁民逐漸上岸謀生,信仰衰落就變得無可避免。

■天后誕是漁民的重大祭典,這個在搶花炮時獲得的聖物可為一家帶來好運。

海鱟吃不得!

參觀的魚排位處南丫島南邊的索罟灣,人口約有300人,遠不及北面的旅遊熱點榕樹灣般熱鬧,卻曾經是全港最大的養魚區。索罟灣的名字也與漁業有關,原來「索」即粗繩,「罟」即是網,就是以結網捕魚的意思。
既然在魚排當然要參觀一下養魚區,一俯頭下去看即不得了,那些魚條條也大得嚇人,Kim驚呼:「佢哋仲大過我屋企隻貓!」明哥笑說那些魚條條六斤八斤重,主要有紅三刀、「懵仔魚」、星鱸,還有較小的黃立䱽等,「賣魚靠重量賣錢,這些魚好處就是大得快!事實上賣養魚如果夠食,就唔使出海打咁多魚,令野生海魚可休養生息。不過這些魚還未算大!」明哥賣個關子後,就帶我們到旁邊一個養魚處,那些金錢斑和花尾躉果然再大好幾倍!然後明哥拋下小魚作餌,引出「鎮場之寶」的14歲花尾躉,那魚衝出水面搶魚餌吃時,簡直像從水底湧出一股「龍氣」,圍觀的我們不禁嘩聲四起。這龐然巨物長近四呎,有約160磅重!明哥說這魚在魚排裏住了12年,初買回來時只有一呎多長,要是不宰了來吃,又不遇上海水變壞或寒冷等問題,這種魚可活到30歲呢。
看完魚我們再看看其他海洋生物,例如像一隻哈密瓜般大的墨魚,「這些墨魚在幾天內我們就會賣去海鮮酒家,因為墨魚乸每年四至五月間散春後,就差不多要死,到六至七時水溫上升時,他們就會被熱死。」接着又看像個頭盔的馬蹄蟹,即是「海鱟」,這些傢伙幾億年來也沒有進化過,是活化石,但原來沒有法例規定不准吃牠們的,為甚麼竟不好好地保育牠們呢?「不過我們漁民自然不會吃,我們迷信啊,牠叫海鱟(音:後),連『後』也吃了,就怕『無後』,幾大件事呀!不過外省人卻吃,據我所知福建人就很愛吃。有人請我吃過一次,沒有肉,只有一泡像膏的東西,但那難以形容的濃腥味我就受不了。」明哥笑說。

■明哥手拿着如頭盔的就是海鱟!海鱟有個特別的生活習慣,就是雄性和雌性會像連體嬰般扣在一起行動。

■原本覺得吃了這哈密瓜般大的墨魚有點可惜,但原來隨着水溫上升牠就會自然死亡,那還是趁新鮮時白灼了牠吧。

①「浮家泛宅」魚排面積達四萬平方呎,可消磨一整天。

②小心別亂動!船雖老舊,但仍能夠發動出海。

③這架如今變成博物館的古漁船落水超過30年,從前是一艘貨真價實的住家艇。

④廚房在船尾部份,所用炊具包括今天接近被淘汰的火水爐。

⑤小小一個南丫島已有三間天后廟,這間位於索罟灣的建於清代道光年間,但還不算是最舊的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