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對金屬需求大,澳洲等擁有礦藏的國家,目前的處境都相當不錯。從2005年起,中國、印度與其他新興市場,令貴金屬與工業用金屬價格大幅上揚,但同時資源消耗速度也前所未有。
根據評估,在過去半個世紀中,許多金屬的挖掘率每年都增加超過3%。例如,銦(indium)元素大量消耗於電視、筆型電腦、以及手提電話等LCD螢幕,評估剩餘量只有16000公噸。而用於燈泡與核子反應爐控制棒的鉿(Hafnium)元素,以及用於纖維光學與紅外線攝影機的鍺(germanium)元素,預計都將在20年內採完。另外銅也將在60年內耗盡。
新興市場需求大
中國是全球稀土類元素最大製造者與消耗者,約佔全世界年產量的51%。但主要需應付本身需求。全球年需求量為12萬公噸,到了2014年將達到20萬公噸。屆時,專家預期年短缺量將為4萬公噸。
資源耗竭已不是新話題,眼下哪些地方資源缺乏,就價格上揚。德盛安聯資產管理成員公司RCM認為,這都是供求關係造成的。
前幾十年,金屬價格都在下跌,所以礦業投資額不高,但現在突然面臨大量需求,則不容易滿足。況且礦業不像製造業,供應量無法快速增加,例如要建設一座中等銅礦須花費10年。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顧慮,例如不少銅礦分佈於如阿富汗或者剛果等政治不穩定地區。
銅、金與銀等金屬價格創下新高,礦業企業的股價也超2008年紀錄,整體對商品非常有利。一如預期,當世界人口與新興市場財富一同增長,將會導致「超級周期」,商品價格會居高不下。
當然,也有人擔心物價即將達到滿足階段──泡沫化的先兆。
RCM認為,未來許多年裏,金屬價格還會居於高位,不過依然會有5-10%的調整幅度。真正主宰價格的關鍵因素是供應量,可快速增加產量的資源,如鋁(aluminum),價格變動會大於供應量無法大幅增加的礦藏,例如銅。事實會證明,在未來50年中,金屬存量將無法應付現代科技下「發達國家」中所有人的生活品質。
德盛安聯資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