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全民派錢可一不可再 - 盧峯

蘋論:全民派錢可一不可再 - 盧峯

全民派錢果然是說易行難的事。特區政府三月宣佈向所有永久居民派發六千元,直到前天才總算定出派發的細節,包括從八月起分批登記,十一月開始派錢,並把合資格領取的時限推遲到明年三月三十一日,讓更多年輕人及剛合資格的人受惠。不過由於涉及的人數多達六百萬,又有部份合資格永久居民已移居內地或海外,加上有不少長者需要協助,未來一段時間特區政府仍需要微調登記程序,把犯錯及出紕漏的機會減至最低。
繁複登記手續及大量行政工作只是全民派錢措施的部份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財政政策缺乏針對性,沒有清晰目標,沒有持續性的效果。除了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例如像今年那樣出現罕見的巨額盈餘外,其他時候特區政府都不宜使用,更不應像澳門政府那樣變成長期的政策。
正如不少反對全民派錢的人較早前一再指出,只問身份證,不問貧富需要的派錢方式並不是使用公帑或儲備的最好或最有效方法。因為對大富豪以至中上收入人士而言,從政府多得六千元只是錦上添花,沒有甚麼實質作用,甚至不會增加他們的消費令經濟受刺激。換言之,派出的三百八十億元中至少有幾十億元不會產生甚麼社會經濟效果,這無論如何不能算是好或有效的公共政策吧?當然,對低收入階層市民、退休長者而言,六千元不算是小數目,可以令他們多一點周轉的現金,又或是有一筆額外的錢應付特殊開支。只是,生活費用不斷上升,六千元顯然不能支持太久,更不可能長遠改善低收入市民的生活。
要真正解決社會一些長遠的問題或深層次矛盾,全民派錢顯然不是辦法,政府及社會需要的是仔細及深入的討論,定出問題的優次,再決定如何在每年的財政收入、儲備中撥出適當的資源落實。很多政黨、團體在今年預算案爭論期間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訴求,例如在儲備中撥出部份成立全民退休保障計劃,一舉解決老人貧窮問題,並補充強積金制度的不足。此外,也有團體建議大幅增加安老院的宿位,以免長者輪候過長時間,甚至到身故仍未能入住。其他涉及長期政策的建議還包括增加醫療開支縮短手術輪候時間、資助市民購買醫療保險、改善復康服務、落實小班教學……等。
這些政策項目無疑都有它們的受惠者,都可以改善不少市民特別是低下階層市民的生活。問題是香港的經常性收入增長有限,又隨時因經濟波動而有起跌,不可能一下子增加大量經常性開支開展新政策項目,更不能不顧財政紀律先使未來錢。因此,社會及市民有必要先就政策的需要性、逼切性作討論,凝聚共識,再促使政府提出可行的方案處理。只有經過長時間醞釀及深入討論,我們才有把握令公帑用得其所,才有把握把公帑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才有可能紓緩深層次社會矛盾,避免急就章式胡亂派錢!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