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海洋公園引入白鯨計劃遭環保界狠批,公園遂出資邀請國際權威機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俄羅斯白鯨生態調查。聯盟的分析顯示,捉去逾29條白鯨才會影響生態,但建議七年內多做一次調查才能下結論。公園主席盛智文閱過報告後表示,從俄羅斯引入白鯨並非唯一方案,考慮的其他方案包括向外地海洋館,以其他動物換取展示中的白鯨等。
記者:白琳、翁煜雄
以香港海洋公園為首的五間外國水族館,委託研究團隊在俄羅斯東部調查白鯨生態,再出資邀請IUCN成立委員會評估調查結果。IUCN的報告指出,研究團隊去年至今年到俄東的顎霍次克海(SeaofOkhotsk),用直升機在海面點算白鯨數量,結果顯示,數量介乎2,533至4,602條。
稱未落實引入方案
IUCN委員會利用上述數據運算生態可持續性的方程式,發現上述海域捉去逾29條白鯨,才會影響白鯨生態的持續性。不過,委員會強調,研究的前提是沒有低估捕殺等其他人為因素,或者被捉的並非主力繁殖下一代的年輕白鯨或是族群核心成員等。委員會建議七年內多做一次研究,才能準確評估白鯨的生態情況。
IUCN負責評估有關物種的瀕危程度,是國際權威保育機構,但今次與海洋公園的合約訂明,評估報告不會處理展示動物等道德問題。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說,上述報告建議的,只是其中一個引入白鯨的可行方案,但現時考慮的還有其他方案,包括向外地海洋館,以其他動物換取展示中的白鯨等,而公園仍未落實引入白鯨的方案。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指出,IUCN報告沒有為捕獵白鯨行動開綠燈,奉勸海洋公園勿曲解報告內容,「計數確實計到29條,但係要睇上文下理。IUCN都話研究未完成,但係海洋公園就快開幕,所以急急腳整個報告出嚟」。洪家耀擔心,白鯨極度脆弱,捕殺期間被拖上岸、運送期間舟車勞頓也會猝死。台灣有水族館曾引入10條白鯨,死了4條,可見牠們並不適合在亞熱帶地區生活。加上海洋污染、鑽探工程等問題,再活捉白鯨只會雪上加霜,把白鯨推向滅絕危機。
關在展館極不人道
洪家耀又警告,白鯨人工繁殖率非常低,水族館難以繁殖白鯨第二代,最終造成惡性循環,「如果海洋公園嘅顧客期望有白鯨,佢死咗點算?又再捉過?」他形容,把白鯨關在海洋公園展館,等同把人類困在浴缸,極不人道。「如果你係白鯨,喺冰天雪地生活得自由自在,忽然俾人捉咗困喺好細地方,會唔會好大壓力?海洋公園唔入白鯨係咪會死?係咪會冇噱頭吸引遊客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