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宏觀經濟數據涉諜影重重。國家統計局昨證實,該局一位工作人員涉洩密正在接受調查。除統計局外,內地多個涉掌握宏觀經濟數據的部門正致力清除內鬼,央行和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近期亦有多名人員被捕。事件引起網民熱議,並批評「數據都不反映現狀,有甚麼可秘密的!?」
國家統計局昨公佈5月份的反映通脹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月份上升5.5%,創下34個月新高,但有關數據遭多個中外機構提前曝光。對此,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稱,它們是「估中」數據,不算(有人)洩密。但他同時證實,該局辦公室有一名秘書人員因涉洩漏敏感的經濟數據,正接受調查。據悉,被調查的是一名孫姓秘書,曾經留學加拿大,2007年加入統計局,現職副局長的專職秘書,屬副處級。與他一同被帶走的還有一名央行研究局宏觀經濟研究處副研究員伍超明,兩人自今年3月被調查至今,仍未獲釋。另國家發改委和券商也有人員因數據洩密被調查。
「都是假的,何來有密可洩」
對於近期境內外機構頻頻「猜中」宏觀經濟數據,並提前曝光,被輿論指為內鬼所為,容易引發類似股市的內幕交易等,內地網民不以為然,指有關數據是當局「產生」出來的,根本不能反映當前比老虎更猛的通脹,「都是假的,何來有密可洩」。
內地視未公佈的宏觀經濟數據為國家機密。1993年,《明報》記者席揚指北京指他透過朋友取得包括當時尚未公佈的中國央行存貸款利率等機密,並在報章發表,最終被以「竊取、刺探國家機密」判監12年,其後於1997年1月提前獲釋。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