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猩紅熱後 小一男生患敗血病

染猩紅熱後 小一男生患敗血病

【本報訊】再有兒童感染猩紅熱嚴重個案。一名就讀聖公會聖彼得小學的6歲男童,本月1日起出現猩紅熱病徵,11日後證實有敗血病,正接受深切治療,情況穩定。今年5月至今,猩紅熱個案已較今年首四個月增加近200宗,有專家分別指出,導致爆發與致病的甲型鏈球菌對常用抗生素呈抗藥性,衞生署又對醫學界教育不足,可能令醫生沒及時對症下藥。

需深切治療情況穩定

染病男童在本月1日出現喉嚨痛及蔓延全身的皮膚出疹症狀,6日後發燒,11日入住瑪麗醫院,翌日出現敗血病,轉往兒童深切治療部治療,現情況穩定,其血液樣本經化驗後發現含甲類鏈球菌。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顯示,男童最近無外遊,其家居及學校接觸者亦無病徵。中心正調查此個案與上月赤柱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7歲女童感染猩紅熱後死亡個案是否有關連。
今次染病男童就讀的學校位於港島石塘咀道,該校校長余潤輝表示,男童就讀上午校一年級,校方會暫停使用男童所屬班房,方便消毒,今日會向家教會交代情況。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數字,本港今年至今已有370宗猩紅熱個案,較去年同期的128宗增近兩倍。單是上月至今,也較今年首四個月增加192宗個案。

疑用藥太謹慎致爆發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正排列從上述7歲女童取得的甲型鏈球菌基因,料快可確定病菌有否變種;今次爆發的病菌品種,半數樣本對兒童常用的抗生素紅霉素(Erythomycin)呈抗藥性,其餘抗生素如盤尼西林則可在24小時內令病情減輕。何相信,連番出現猩紅熱嚴重個案,或與醫生未掌握此病菌的抗藥情況,未有及時對症下藥有關。
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質疑,今年猩紅熱爆發是由於醫生處方抗生素時過份謹慎,未能及早用藥,讓帶菌者四處傳播。他認為,衞生署對醫生的教育不足,令他們錯過及時處方抗生素的機會,「如果檢查發現扁桃腺腫痛含膿,好大機會係感染甲型鏈球菌,應該早啲用抗生素。」
此外,伊利沙伯醫院一兒科病房昨再有三名出世兩周至四個月的嬰兒感染輪狀病毒,正隔離治療,情況穩定。同一病房較早前已有五嬰感染該病毒,三名康復出院,其餘兩名繼續隔離治療,情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