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候任總裁提名於上周五截止,三名候選人中,法國財長拉加德被公認為最具勝算的人選,墨西哥央行行長卡斯滕斯與哈薩克斯坦央行行長馬爾琴科只屬陪跑分子。
拉加德被提名後,美歐等IMF核心成員早已表態支持。目前,歐盟成員國佔據IMF31%的投票席位,美國佔有17%,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僅佔42%。歐美攜手,拉加德勢穩奪IMF新總裁之位,亦即是說,由歐洲人擔任IMF總裁的傳統未變。不過,這傳統背後已存暗湧,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正儲彈藥,為他日IMF主導權變天鋪路。
日益壯大不甘做配角
金磚五國(BRICS,即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於6月24日發表聯合聲明,指在IMF管理層體現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對於提高該組織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巴西財政部長曼特加,較早時亦致函二十國集團(G20)說,為歐洲人預留主席職位的時代已過,有必要對IMF實施新的改革。
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以至歐洲主權債務危機,3年以來全球經濟火車頭,由發達國家轉移至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此轉變令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不甘在IMF,甚至世界銀行(WorldBank)這些國際經濟組織中做配角。
拉加德有歐美巨頭在背後發功,故面對新勢力仍不足懼,但歐美巨頭心中有數,目前全球經濟正緩步復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未解,IMF往後發展,需要發達國家在金錢上支持,因此,拉加德要取得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票源,才算贏得漂亮。
拉加德訪金磚國爭選票
為此,拉加德被提名後,隨即前往中國、巴西、印度與非洲等國展開游說工作,她於上周與中國副總理王岐山及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會面時,更主動表態指IMF可以協助中國,推廣人民幣在全球市場使用,同時,IMF的改革需要繼續惠及新興經濟體及未獲足夠代表權的國家,包括中國。
說真的,拉加德大打懷柔牌,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首腦自然樂見,不過,他們更希望在IMF甚至世銀的收穫,即話事權,與付出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