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升到現時的水平,大概即使最看好的「好友」,對「牛市」信心最堅定的人也少不免有點忐忑,覺得樓市、樓價再升下去會有爆煲的危險。對未能置業,只能坐看樓價日益脫離他們購買力的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而言,目前的樓價更是高昂得匪夷所思,更是把社會撕裂為有樓階層與無殼蝸牛兩大陣營的元凶。
而對只剩下一年任期的曾特首政府來說,樓價過高、樓市泡沫越吹越大已成為足以威脅社會、經濟穩定的重要因素,即使時日無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不得不在上周五提出另一堆強力的措施,包括進一步增加土地供應及主動賣地的數量,並收緊銀行的按揭政策,降低物業按揭成數,境外人士的按揭成數更首次規定要比本地居民至少低一成。
樓市越炒越瘋狂,樓價大幅超越基本經濟因素及市民收入水平確實是個大隱患,必須認真對付,以免樓市泡沫越吹越大,爆破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但是,卻不能因為穩定樓市,抑制樓市泡沫而對資金自由流動、正常樓宇交易作不合理、不必要的規限,例如推出興建限價樓的土地、限制內地居民本港置業、規定發展商撥出部份單位讓本地居民優先購買又或是特別收緊境外居民按揭政策等。若果因一時樓市狀態而大幅更改開放、公平、一視同仁的市場規則,長遠對香港經濟、對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損害將會更大。
是的,內地居民特別是富起來的企業主、打工皇帝近幾年不斷入市買樓,成了推高樓價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然而香港是個自由港,又是國際金融中心,資產市場、投資市場歷來對全世界開放。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投資者來港買樓買股票是過去幾十年常見的現象,美國、日本、歐洲投資者掃入本地屋苑、豪宅也時有所聞。既然全世界投資者都可自由在香港買賣物業,沒有理由內地投資者要特別被針對或受限制,不能在香港買賣樓宇的。
事實上內地投資者跟其他海外投資者沒有甚麼分別,都是看準了利息超低及熱錢過剩而四出活動,希望獵取有回報潛力的投資工具。他們並沒有使用甚麼旁門左道的方法或不當手段造市圖利。只要他們按市場遊戲規則及法律辦事,特區政府怎應該把矛頭針對他們呢?
至於要求政府推出土地興建限價樓(規限呎價在某水平)同樣行不通。限價樓意味要政府提供大量補貼以令樓價低於市值水平,如何定出這個「限價」的水平固然不容易有共識,甚麼人有資格、有權利享受這樣的補貼更是個爭議不休的問題。弄得不好的話,限價樓隨時成為少數人借公帑謀取利潤的工具,有違協助市民置業的原意。
有意見指可以要求發展商撥出部份單位供本地居民優先購買。這實在是個儍得可憐的主意。市民買不到樓不是因為時間上搶不過內地或海外買家,而是因為樓價超高難以負擔。即使規定發展商把七成單位賣給本地居民,沒有能力置業的還是上不了車,買不了樓。像這樣的措施有甚麼用呢?
樓市無疑處於不尋常、不健康的地步,對經濟形成重大風險。但保持資金自由流動,保持投資市場開放及公平是鞏固金融中心地位的根本,特區政府不能因為想穩住樓市而胡亂出招,損害香港最重要的制度優勢。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