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腦內科教授張德輝表示,嬰兒通常在三種情況下有機會患上腦麻痹,包括在母體受病毒感染或藥物刺激;母親生產時不順利,導致嬰兒缺血或缺氧;出生後首兩年有腦部感染,如腦膜炎或出現嚴重黃疸等。
他指臍帶血治療腦麻痹是一個概念,透過注入臍帶血幹細胞,刺激腦部幹細胞生長,但由於缺乏大型臨床研究支持療效,加上有不少疑問未解開,故對此治療方法有保留,「外國雖然有成功例子,但唔成功嘅又有幾多?身體製造多咗幹細胞,又點樣可以將佢哋連繫番?」他指病人接受治療後好轉,可能因其他治療或身體成長帶來的改善。
嬰兒在零至五歲期間,腦部會迅速發展,腦麻痹病人若腦部神經細胞不能連接及發展,會出現肢體痙攣、反應差、全身乏力等問題,智力、聽覺及視覺也會受影響,嚴重者更可能因吞嚥及呼吸困難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