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台灣昨日一廂邊進行大「銷毒」,另一廂邊卻越來越多產品被揭受塑化劑污染,而且整個台灣環境已大受污染。台灣環保署過去十年委託學界對全台30條河川監測,結果發現河中塑化劑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河中的淡水魚更首度驗出含有高濃度塑化劑,食物鏈遭塑化污染範圍超出想像。
該項研究由台灣成功大學研究發展基金會進行,整個台灣範圍採樣的河川底泥後發現,台灣的河川底泥每公斤平均含有塑化劑DEHP濃度3.5毫克,其中又以淡水河本流平均濃度每公斤13.1毫克為最高。淡水河本流、大漢溪和新店溪底泥中DEHP含量,則是高於2005年調查結果約4倍。
避免食魚頭內臟
河中的淡水魚也大受影響,其中花蓮秀姑巒溪的魚類DEHP含量最高,濃度達每公斤2.6毫克,是所有淡水河野生魚體中最高的。鹹水魚石斑也被驗出每公斤含有1.2毫克到每公斤33.1毫克塑化劑。專家提醒民眾,吃魚時要避免吃魚內臟、魚頭、魚肚及魚皮。
塑化劑陰影未除,有營養師建議,炎炎夏日要來個消暑凉飲時,還是喝開水最好,低於體溫攝氏5至6度,加點現擠檸檬汁或金桔汁,增添風味又生津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