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城規會為銅鑼灣區加入高度限制,作為銅鑼灣大地主、本地上市公司希慎興業自然最受影響。因為公司未來透過重建旗下物業以提升租金的收益將大打折扣。
希慎作為區內大地主,其地位原來可追溯至1923年。當年集團創始人利希慎透過希慎置業,以380萬元購入「東角」(昔日銅鑼灣舊名)鵝頭山地塊,原打算用作提煉鴉片工廠;但1927年香港宣佈禁售鴉片煙,利希慎將該塊地改建為公園及遊樂場,鵝頭山更名為利園,希慎亦開始活躍於銅鑼灣地產市場,奠定其「銅鑼灣地主」的地位。時至今天,希慎興業的投資物業仍以銅鑼灣為主,去年底總市值達408.33億元;去年租金及管理費收入達17.64億元。
三物業直接受影響
雖然入稟狀指出,希慎旗下八項物業日後將受重建高度限制,但直接受影響的物業可能只有三個。此外,希慎另有兩項銅鑼灣物業:利舞臺廣場和禮頓中心,是入稟狀中未有提及的。
利園和利園二期,現時的高度分別為242.8米和149.2米,已高於日後重建高度限制的標準,分別為200米和130米。而正在重建,將於明年入伙的希慎廣場(前身為興利中心)高度則為199.2米,亦貼近重建後高度限制200米。
至於新寧閣、希慎道壹號現在高度分別為62.2米和80米,由於09年已獲屋宇署批出重建圖則,重建高度分別為179.9米和146米,遠高於新規定的130米。測量師指,除非希慎申請修改重建圖則,否則重建項目將不受高度限制影響。
故這次修訂,將主要對希慎的新寧大廈、希慎道十八號和禮頓道111號有影響,該三幢物業現時的高度分別為108.3米、88.5米和80.4米,日後若重建,其高度限制一律為130米。雖然重建的樓面面積沒有受限,但高度限制則難免對重建後物業景觀有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