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把脈:大吉利是講「後事」潛力 - 鍾維傑

樓市把脈:大吉利是講「後事」潛力 - 鍾維傑

香港人口灰髮化是不爭事實,亦反映「嬰兒潮」人士漸老。對從事「後事」行業的,無論是哪個環節,如殯儀服務、鮮花、棺木、靈堂設計、山墳、骨灰龕設施等,人口灰髮化表示未來生意潛力不弱,有意投身的人不愁沒有工作。近期多項骨灰龕發展,由工廈申請改建用途,到在新界找地建設施,皆反映有不少人有相同想法。
在網上搜集一些較出名的殯儀館資料,當中有些提及其有多少個「禮堂」和房間,若加上部份公眾設備作估算,有關設施其實不算多,或許現時仍夠用,但將來則難講。根據政府數字,現時平均每年有約42000人去世,就算並非所有都需要殯儀服務,相信需求也不小。以筆者近年親身所見,各「大酒店」使用率確實不低。

人口老化 需求料倍增

至於將來有多少需求,粗略假設去世的平均年齡為70、80歲左右,先看看現今這個年齡層的人口有多少,再看50至60歲的一批人數,再假設他們大部份都能活到70、80歲,便會發覺「後事」行業需求可以倍增。
現時殯儀行業已發展得非常專業,不但手續有人代辦或協助,更有「套餐」式選擇,形式豐儉由人。不過,若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或可開拓更多商機:
(甲)將「大酒店」建成高級酒店(住人那種)的模樣--現在大多殯儀館設計像次級寫字樓或工廈,當然不是說要搞開心氣氛(古時笑喪例外),但最好有助平靜心境,例如設計成像「在家裏」,而非「在機構內」,相信會有客戶欣賞這等安排。
此外,禮堂的隔音亦須留意,尤其香港中外文化融合,常常出現這邊靈堂唱聖詩,另一邊卻在打齋,各有不同聲浪,若能減少互相影響會更好。
(乙)將「仵作佬」變成「服務生」--殯儀是服務業,尤其從對逝世者抱尊敬之意的角度看,穿着整齊光鮮(當然並非指大紅大綠)兼有系統之服飾,有如紀律部隊般的嚴格統一,會有服務增值之效。
(丙)提供「環保」選擇--估計有部份「嬰兒潮」人士會想在其謝世時,為後人作點好事,如用較環保的棺木;又或不以火葬,而改用冷凍水晶技術分解,以減少污染。
20年前的囍宴還未興起播放接新娘、一對新人成長剪影等短片,相對簡單得多,往後的白事安排或會如紅事一樣,變得更有心思、更難忘。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