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住板間房的阿黃,理想是研究德國房屋政策,因他認為香港應效法德國,讓市民集體決定公共房屋的供應量。從事青年就業輔導的社工指出,本港私人住屋租金狂升,間接導致在職貧窮人口增加,促請港府增加公共房屋供應。
租金升難離家獨居
社會服務聯會去年調查發現,本港貧窮青年共有18萬人,15至24歲的貧窮率由前年的18.8%,升至去年的20.1%,升幅冠絕所有年齡層。過去十年,貧窮青年人數總共升了兩成。統計處的數據顯示,去年15至24歲的失業率達23%,僅次於60歲以上的43%。
青協督導主任兼註冊社工鄧良順指出,現時多數年輕人與父母同住,住屋開支壓力較少;若選擇獨居,容易入不敷支,變成在職貧窮青年,「咁後生自己搬出嚟住,私營房屋租金咁高,仲會一路升,一定捉襟見肘。政府有必要考慮吓復建居屋,面對年輕人嘅怨氣」。
鄧良順建議任職速遞的阿黃向社福機構求助,參加在職培訓,「社工會睇吓你有乜嘢搵工障礙,例如學歷、經驗,速遞係容易入行,但晉升有限制,家勞動市場好活躍,如果唔係個人選擇或其他問題,應該唔難轉工」。他解釋,飲食、零售及服務業極需年輕人材,但並非一般青年的首選,導致勞動市場出現錯配,就算有職位空缺,失業率仍然高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