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兩周的經濟數據,反映復蘇力度不夠,市場已從「美國經濟會否軟着陸?」轉移討論「這次復蘇究竟還有多長?」大同於4月時曾說過,美國聯儲局本月尾結束次輪量化寬鬆措施(QE2)後,由於經濟原本面貌將會浮現,儲局可能需於年底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3),而市場亦已開始廣泛討論此可能性。
上星期美國的製造業及勞工市場數據令人失望,勞工部公佈上月新增職位只得5.4萬份,較4月時的24.4萬份大幅減少,而當中製造業的職位更減少5000份;加上5月ISM製造業指數為53.5,只略高於50此分水嶺,顯示帶領美國經濟步入復蘇的製造業已面臨停滯局面。
QE3門檻高兼副作用多
事實上,高盛首席經濟師JanHatzius日前更發表報告,更正去年底對美國經濟前景的預測,指半年前預期美國經濟出現的持續性復蘇並沒有出現,並表示要開始討論儲局推QE3的可能性。報告提到,高盛用以替代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經濟活動的新指標當下活動指標(CAI)顯示,今年首季的平均值為3.7%,在4月時已放緩至1.6%,上月更進一步降至1.1%,該指標涵蓋24個每周及每月公佈的經濟活動數據作統計之用。
不過,要推QE3門檻始終很高,由於副作用太多及反對力量很大,儲局需要較長時間觀察,若美國失業率未來數月顯著攀升,通脹率及通脹預期卻突然萎縮,儲局會有很好的理由再放寬銀根。然而,若經濟未有嚴重轉壞,當局不會再推出任何財政及貨幣寬鬆政策,勞工市場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復原,屆時長期失業人數大增,會在勞工市場引發技術流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