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歲孩子放暑假參加很多學習班,母親詳細列出活動時間表,着外傭督促孩子練琴補習。孩子在八月中旬忽然十二指腸撕裂,外傭變成嫌兇,孩子口供說,外傭因為不滿他不肯練琴,動手教訓少主。法庭內,法官忍不住問當護士的媽媽,你不覺得,孩子太忙碌了嗎?媽媽反駁:只有成年人才可以用忙碌來形容工作,孩子善用暑假學習,天經地義啊。
差不多同一時間,小一派位放榜,電視台記者訪問一位積極叩門的媽媽,媽媽說,我家孩子十項全能。記者着她數數看,不外乎小提琴、英語拼音、普通話、珠心算、跆拳和繪畫諸如此類,家長圈子形容的「碎料」,僅是打底的入門訓練,怎麼能高攀「十項全能」這頂大帽子?朋友說九龍一家抗拒小班的名牌男校,中一面試資格是必須兩項數學獎狀、兩項音樂獎項、考試三甲之內、義務工作必須獲得認可機構頒發獎勵證書。這樣的要求,配對大中小學生屢屢情緒失控鬧出家庭暴力慘劇的新聞,也就不會大驚小怪;不會像天真法官問「全能」的家長,是如何操練子女的。反問大人,當年閣下,操得還會少嗎?「被忙碌」的,又豈止今天十二指腸與感情特別容易受傷的港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