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或以破紀錄天價1,362億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有學者質疑當局推出的諮詢文件提供的兩個方案變相「冇得揀」,仿效德國法蘭克福機場正興建的短跑道反而能減低成本和更環保,要求當局提供更多數據說服市民。 記者:梁德倫
港台節目《城市論壇》昨以是否興建第三條跑道為題,出席嘉賓中文大學航空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羅祥國認為,機管局的諮詢文件數據不充份,難說服市民用1,300多億興建新跑道。他又指,德國法蘭克福機場正興建的第四條跑道採納短跑道方案,總成本不超過100億港元,對環境影響也較小。
兩議員支持建新跑道
機管局企業發展執行總監馮永業反駁,本港約七成客機是「大機」即廣體客機,短跑道不適合,珠三角區內機場也沒有規劃短跑道,因此諮詢方案撇除了短跑道的可能性。出席論壇的自由黨議員劉健儀及何鍾泰支持興建第三條跑道,認為有助經濟發展。
何鍾泰又稱,機管局建議使用的新填海方法可減低對環境的影響,也可參考外國經驗減低沉降的風險。
不過,劉健儀議員補充,若建第三條跑道,當局要小心考慮集資方式,若採取「用者自付」形式徵費,要考慮對物流運輸業界的影響,若成本上升減低業界採用機場的意欲,最終令機場競爭力減低,造成反效果。
她建議可參考內地及加拿大等機場,向旅客收取數十至數百元的機場建設費。
但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批評,商界只想「食免費午餐」並不可行。他指,不少外國機場興建新設施或跑道時,都會向航運業界額外收取費用補貼部份成本,「你話運輸業界用得多啲,定係普羅市民用跑道用得多啲?」他又提出,不一定要從兩個方案「二揀一」,因為可先擴充兩條跑道容量,然後再考慮建新跑道。對於機管局指此舉造成浪費,他認為當局有責任在設計及規劃上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