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YouTube網站翻看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七日「民主歌聲獻中華」的片段,其中一段令筆者動容。「肥姐」沈殿霞抱着當時年僅兩歲的女兒欣宜走到台上,對台下觀眾說:「我相信全世界每一個父母,都希望下一代生活在民主、自由的環境裏面。欣宜雖然很小,但我希望她在這裏上人生的第一課,讓她知道人生裏面最珍貴的就是自由和民主。」廿二年了,港人要求北京平反六四的訴求,代代相傳,近兩年的相關悼念活動越來越多八十後、九十後青年人參與,便清楚說明這一點。
時間並未冲淡一切
二十二年了,北京當權者對當年民運的「定性」,由最初的「反革命暴亂」,後來變成「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演變至近期意思越來越不明的「那場風波」,可見官方對於當年可以自許「理直氣壯」的血腥鎮壓,現已變得諱莫如深。官方更藉着新聞和資訊封鎖,企圖把知道六四始末的民眾人數壓縮至最少。
常言道:時間可以冲淡一切。這在某程度上是正確的,但如果當權者自恃這條「金科玉律」,以為單靠金錢賠償與六四個別難屬「私了」,對內地繼續封鎖言論,兼且瘋狂打壓異見和維權人士,對香港則施以旅客自由行、資金「北水南調」等措施企圖經濟籠絡港人,實現所謂的「民心回歸」(實質為投靠、依附不義的當權者),以為這樣便可以把六四從中國人心中抹走,這就未免大錯特錯。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六四事件二十二周年前夕的民調顯示,百分之四十三受訪者認為「中國現時應較着重民主發展」,比率較去年增五個百分點,是渴求民主的歷史新高。根據支聯會的估算,在一九九二年六四第三周年至二○○八年十九周年的十七年間,出席維園燭光集會的人數徘徊在四萬至八萬人之間。然而,前年、去年和今年的燭光集會,人數卻飆升至十五萬人。雖然當中也有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六四問題上失言,以至特區政府在集會前打壓悼念活動的因素,然而中國政府在北京奧運會以至金融風暴後,在毋須再多看西方「臉色」的情況下,對民主人士的政治打壓比以前更甚,顯然激化更多港人每年六四夜站出來,舉起白蠟燭向當權者說不,也因此造成更大的「民心未回歸」。
須還死者一個公道
研究內地群體事件的中國社科院教授于幼嶸曾經說過,中國社會八成以上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就是用人民幣可以解決的問題」,呼籲北京要確保利益的均衡,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分配體制。然而,赤裸裸的人民幣利益,顯示不能收買六四難屬以至全體國民。六四這個政治問題,必須透過政治渠道解決,也就是當權者至少得承認當年鎮壓的責任,給全體國民一個說法,還當年死者一個公道。
艾自由
越位網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