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衞局轉軚 DEHP納入恒常監測範圍處理塑化劑 港府慢半拍

食衞局轉軚 DEHP納入恒常監測範圍
處理塑化劑 港府慢半拍

【本報訊】塑化劑事故由台灣蔓延到多個地區,本港驗出兩款運動飲品及一款果凍含塑化劑DEHP後,昨日突然改變態度,決定將DEHP納入食物的恒常監測範圍。立法會議員批評,港府監測塑化劑「慢半拍」,質疑與人手不足有關;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否認反應太慢,並指出食品無可避免受小部份DEHP污染,故將安全水平定為百萬分之1.5。
記者:陳凱迎

台灣食物及飲品原材料自上月23日被揭發,加入致癌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簡稱DEHP)以來,本港食物安全中心一直只要求業界自願回收被台灣當局驗到有塑化劑的產品,除非有產品被食安中心驗到含塑化劑,才禁入口;至今只有動力運動飲品和其檸檬口味飲品,及盛香珍蒟蒻椰果(香芋味),因DEHP含量超標被禁。

《近日發現台灣進口含塑化劑藥物及食品》
甲苯達唑100毫克藥片

《近日發現台灣進口含塑化劑藥物及食品》
ORIYEN成長營養(女)蔓越莓飲冲劑

拒絕立法禁用塑化劑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本周三接受立法會議員緊急質詢時,仍認為塑化劑事件是由一、兩個無良商人引起,並非持續問題,須再研究是否有需要將塑化劑納入恒常的食物監測。
但周一嶽昨日突然宣佈,由於事件已蔓延至本港及內地,影響越來越廣泛,決定將塑化劑列入食品的恒常監測範圍,並經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同意,因塑膠器皿或食品包裝無可避免地對食物造成小量污染,故將食品中的DEHP安全水平訂於百萬分之1.5,而非「零容忍」。
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主席關海山教授表示,倘食品中DEHP含量超出百萬分之1.5的水平,顯示食物摻有雜質或有誤用食物包裝物料的情況;根據現有條例,塑化劑水平超標的食品不准許於市面發售。
周一嶽堅持,現時已有足夠法例,指令回收危害健康的物質或食品,暫毋須急於立法禁止於食品使用塑化劑,他亦否認政府處理塑化劑事故反應太慢。
然而,立法會議員李華明批評,港府向來處理食物安全事故的手法都偏向保守,今次處理塑化劑事故的反應也未免過慢,「其實一早就做埋監測,對市民仲有保障」,相信與人手不足有關,「同日本核事故有關嘅食品化驗已經用咗唔少人手」。
另一議員梁家傑則認為,港府處理食物事故的態度優柔寡斷,但現時最終決定將DEHP加入恒常監測,對市民始終有益處。

《近日發現台灣進口含塑化劑藥物及食品》
適口樂口內膏

《近日發現台灣進口含塑化劑藥物及食品》
旺舒膠囊

《近日發現台灣進口含塑化劑藥物及食品》
動力運動飲料

《近日發現台灣進口含塑化劑藥物及食品》
盛香珍蒟蒻椰果(香芋味)

21款台食品通過檢測

此外,食物安全中心繼續公佈塑化劑檢測結果,最新公佈21款由台灣進口的食品和飲品,包括「UCC炭燒珈啡3合1即溶咖啡」和「竹葉堂寒天梅子果凍」等,全部無檢出含塑化劑DEHP或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