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變小水窪 廬山瀑布氣若游絲長江大旱 文人傷感

洞庭湖變小水窪 廬山瀑布氣若游絲
長江大旱 文人傷感

長江中下游大旱,是民生之痛,也令文人為之傷感!世紀大旱令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湖泊乾涸,湖床成草原,農業及生態大受影響。長江三峽水庫緊急放水,但依然無助洞庭湖、鄱陽湖、洪湖、巢湖「解渴」。古代文人騷客筆下的大江大湖面目全非,古代詩詞文章中提及的經典美景也大打折扣:曾經「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只剩下一塊小水窪;洪湖水不再浪打浪;鄱陽湖變成大草原;「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廬山瀑布也已氣勢不再,只剩下「氣若游絲」…… 新華網

江西廬山水庫 處死水位

鄱陽湖湖底龜裂,魚兒在裂縫中乾死。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代大詩人李白詩中的廬山瀑布位於江西九江市,自古以來瀑布水流充沛、氣魄宏偉,令人為之嚮向。日前在山腳下遠眺,廬山瀑布在一片淡淡的霧氣中,原本蓬勃激湧的瀑布變成一條條細絲,山澗水聲不再轟鳴。廬山風景區的八座水庫,到5月底全部處於死水位(正常運用情況下的最低水位)。
江西境內鄱陽湖同樣乾涸見底,著名景點落星墩不再座落於湖水中,而是座落在「草原」上。北宋大文豪蘇軾《石鐘山記」中的石鐘山,位於鄱陽湖和長江交滙處,湖區水位下降後,山腳的小溶洞紛紛暴露乾底,洞內水滴滴到水面產生的「妙音」不再。

目前江西廬山瀑布的水流如同一條細絲。

以往廬山瀑布水量足時的局部情景。互聯網

湖南岳陽樓 水天一色消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遠山,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筆下的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讓無數中國人心曠神怡,紛紛慕名到湖南一睹洞庭湖及岳陽樓的風采。不過世紀大旱下,千年岳陽樓猶在,八百年洞庭湖已乾。
洞庭湖湖區水體面積縮至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一,剩下300多平方公里。東洞庭湖85%的濕地乾枯,站在岳陽樓上已看不到曾經煙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景象,湖水在樓下蕩漾的情景不再,衝擊眼簾的湖床乾涸開裂後生出的一大片草原及死去的魚、蚌,湖床上的裂縫可伸進一隻拳頭。豐水期只能乘船前往的湖中君山島,現在從岳陽樓旁邊的農場通過沙洲便可到達。

長江乾旱,岳陽樓前的江面變成一片石灘。新華社

湖北赤壁 驚濤不再拍岸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900多年前,蘇軾在赤壁磯頭眼看長江滾滾向東流,乘酒興寫下驚世駭俗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不過大旱之下,赤壁公園岩壁下只見江水拍岸痕迹,卻不見江水,浩蕩之勢已成往事。
現代經典歌曲中的魚米之鄉─湖北洪湖地區,湖水也不再出現「浪打浪」的情況。飽受乾旱的湖區水面面積只剩下原本的三分之一,水深不足兩吋,數百魚種消失、蟹苗全死,往日荷花盛開的湖面,現在一片荷葉也難找到。

赤壁因為長江改道,驚濤拍岸情景已不復再。互聯網

安徽天門山 「楚江難開」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千多年前,李白乘舟在長江逆流而上,折服於長江水在天門山壯美的「一拐」,留下千古絕句《望天門山》。長江從安徽蕪湖天門山中間劃過,將南北兩岸分為西梁山和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得名「天門」。現在「楚江」沿岸驚濤漫卷景觀化作大片沙灘。蕪湖市民張懷寧說:「以前哪會看見這麼大的沙灘,只有壯闊的水面,恰如詩裏描述。但現在這樣『瘦身』了的平緩江水、沿岸巨大的灘涂、暴露在外的防水堤,實在無法讓人聯想到詩詞中的壯觀景象了。」

安徽天門山景區前,大片堤壩已經露出來。新華社

大旱致長江中下游著名美景消失

‧長江三峽:庫區蓄水降至145米以下,航道變窄需交通管制
‧湖南洞庭湖:河床乾涸生草
‧湖南岳陽樓:水天一色的景色不再
‧湖北洪湖:洪湖水不再浪打浪
‧安徽蕪湖天門山:楚江碧水回旋之景化作了大片沙灘
‧江西廬山瀑布:瀑布成「游絲」,失去「飛流直下三千尺」之氣勢
‧江西鄱陽湖:河床變草原
‧湖北赤壁:「驚濤拍岸」已成往事
資料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