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宅男女:無懼落後 別迷失在起跑線

家宅男女:無懼落後 別迷失在起跑線

當大多父母都迷信「贏在起跑線」,台灣最暢銷親子書作者汪培珽卻說要無懼「落後」:「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不安感,才會要他補課,來安撫自己。」堅持以故事書餵養,數年後自有收成。

記者:蔡慧敏
攝影:黃子偉
場地提供:CreativeKids(25304336)

餵故事 不要「食字」

汪培珽是美國聖約翰大學的MBA,曾在台灣的外資銀行任職。10年前公司被併購,索性回家做全職媽媽。5年前隨丈夫到香港生活,現時一雙兒女已分別12和14歲。回想「轉行」的決定,她說半點掙扎都沒有:「很高興!被裁時可能會因為『被否定』而失落,但事後回想,只覺得主管救了我一命。」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便「冇艇搭」:若丈夫的收入能應付兒女債的話。自言沒有看過甚麼教育理論,只因要跟孩子打發時間,便拿着故事書,一本一本的說下去。數年下來,成效不俗,孩子除了有很好的表達能力,也被公認為成熟、懂事,遂把經驗寫成書。2006年出版的《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至今已印了40版。書中談及的「餵飼」方法,是每天5次、每次40分鐘。英文書的話,頭3遍可逐句繙譯,其後只用英語。日日講足3小時,父母都是卡斯特羅嗎?「跟他們去公園更累吧!除非你用電視、電玩代為『照顧』。」故事書也不用揀內容複雜、或多生字的:「就像大人看電影,看下去感覺很好的,就是好書囉。」唯一要記緊,是講故事只為培養孩子對書本的興趣,而不是認字、串字。

■餅印一樣的三母子。能溝通,一切都易辦。

快閃的誘惑

汪培珽在女兒歲半時,也曾試過「快閃」,每日3次、每次3分鐘,比類固醇還見效:「她很快便每個字都認得了,但我不敢再用。」小人兒揭開圖書,會逐隻字去看,看似神奇,卻沒有了解故事內容,最重要不再看圖畫:「認字與推理、邏輯通通都無關。一般小孩在8歲時都會懂得的,為何要在2歲時做起?」而弟弟果然在8歲才開始看文字,卻一鳴驚人。他現時在香港念國際學校,測驗的結果,顯示語文能力比實際年齡高了兩班。姐姐則每朝5時便起床,寫自己的小說。「從小聽了這麼多,其實已儲了很多詞彙。」有一次弟弟看了《異形》,講起對暴力電影的觀後感:「看罷整個人都不想動,有空空的感覺。」真有過份老積之嫌。但理順、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就是細路最需要學習的?她也從沒教小孩要孝順、要禮讓,但弟弟仍是豆丁時,在地鐵看見只有一個座位,會先問「媽媽姐姐要不要坐」,令人嘖嘖稱奇。「小孩要知的道理,都在故事中。他們能自己感受。」

■2005年姐弟還是小孩。弟弟現時仍會坐在媽媽大腿上說悄悄話,裙腳仔?「他在外面是很獨立的。」

■自汪培珽的第三本書開始,插圖都出於弟弟手筆。

■弟弟眼中的媽媽,是個鬈髮的歐巴桑(嬸嬸)。

越危險 越真實

老積鬼常提出超難答的問題,但汪培珽說:「所有問題都有答案,只看你是否願意如實告知。」女兒對戀愛有諸多幻想,常問幾時才可交男友,媽媽說16,她卻說「羅密歐與茱麗葉殉情時才13」。「我在想,若我14歲時曾拖過誰的手,現在回想感覺應該很不錯吧!」談到何謂性侵犯,媽媽的例子是「在地鐵擠迫時,有人藉故摸你」,阿女問:「若是男女朋友又怎樣?」「若被摸時感覺很好,就不算了。」答案看似危險,卻童叟無欺:「現在資訊太發達,要瞞也瞞不住。我能夠這樣答,是因為信任他們。」信任建基於溝通。而溝通的起點,當然是說故事而非說教了。

好書推介

1.《是蝸牛開始的》關於尊重和同理心。

2.《紙袋公主》顛覆傳統的童話,公主救了王子,但對方毫不領情,怎辦?兩性關係也不是鐵板一塊。

3.《小真的長頭髮》吹水唔抹嘴、但創意十足的小真,如何發掘長髮的功用。

4.《AlexanderWhoUsedtoBeRichLastSunday》講述使錢容易儲錢難的故事,黑白、線條簡單的插圖,卻充滿幽默感。

5.《MaybelletheCableCar》公民投票權初探。

汪培珽的個人網站  http://www.wretch.cc/blog/wangpeiting/1027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