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張蘭04年下嫁港人丈夫,新婚未到一星期,蜜月旅行還沒去,她便穿起白衫白褲遊行,拉着丈夫一起,寫下53萬人上街的一頁。當年港人的訴求是爭取普選,還政於民,她說似曾相識,「六四學生要求的,就是民主。」那次是張蘭人生中第二次上街遊行,也為她抑壓多年的沉默找到了缺口。
自此張蘭成為示威常客,每年參與7.1遊行、六四集會,今年3月6日反財政預算案遊行也參一腳,並到北角警署聲援逾百名被捕示威者。
89年張蘭在海南大學念書,一直沒參與遊行,「以為靜坐不成,最多是失敗」。弟弟趕到北京聲援絕食學生,父母曾發電報給二人,「父病重,速歸」,當時大部份學生也收到類似電報,「大家都知道是假,沒回去」。直至中共開槍,她終於哭了,「不知道死了多少學生」。
「被人通緝的是英雄」
六四當日她首次上街,抬着寫上「民主烈士永垂不朽」花圈,從大學遊行至省政府,「那天很沉默,不知道可以再說甚麼,人都懵了」。組織遊行的法學院老師後來被捕,他爸爸趕去營救,張蘭只能安慰說:「他是英雄,你不要難過」;電視播放通緝學生名單,「我覺得被通緝的是英雄」。
張蘭是山東人,畢業後,她到深圳工作,結識現時的丈夫,05年持雙程證來港出席六四燭光集會,事隔16年,她終找到呼喊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