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類貸款,向來被視為拖累銀行不良貸款的主因,人民銀行發佈報告指出,地方融資平台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積極作用,但平台數量增長過快,貸款規模迅速擴張,相關運營問題逐步出現,潛在風險須引起關注。 記者:馮煒強
人行貨幣委員會原專家委員樊綱表示,目前地方融資平台的壞賬,大部份屬有抵押貸款,沒有抵押的信用貸款只佔少數,對銀行影響有限,加上內地多數地方政府擁有穩健財政能力,以及經濟發展良好,而內地銀行亦逐步滿足《巴塞爾協定三》要求,故相信地方融資平台的風險可控。
樊綱:風險仍可控
不過,中央擬整頓地方融資平台,內銀或須大幅撇賬,內銀股昨沽壓顯著,當中農行(1288)跌幅最大,跌4.11%,收報4.43元;招行(3968)跌3.41%,報19.24元;中行(3988)、工行(1398)及建行(939)均跌逾1%。
人行發佈《2010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台1萬餘家,數據與中銀監09年底披露的8000多家為多,亦較08年底增長逾25%;其中縣級平台約佔70%。平台貸款在人民幣各項貸款中佔比不超過30%。按去年底人民幣貸款餘額為47.9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計,截至去年底,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將不超過14.38萬億元。
報告指出,當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清理規範工作正有序進行,但由於平台貸款普遍額度大、期限長,用途監督存在一定困難,信用風險仍須關注。
地方債用途監督存困難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表示,處理融資平台債務的關鍵在於穩定經濟周期,防止宏觀經濟出現劇烈波動,若經濟周期在下滑,2萬至3萬億元債務的影響會更大;相反,若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有關債務不成問題。
路透社早前引述消息稱,內地監管當局計劃清理2萬億至3萬億元可能違約的地方政府債務,做法是將部份債務轉入數家新創立的公司,並解除省級和市級政府機構出售債券限制。
部份專家對地方融資平台之言論
專家:人行貨幣委員會原專家委員樊綱
言論:目前地方融資平台的壞賬,大部份屬有抵押貸款,相信風險可控。
專家:社科院副院長李揚
言論:處理融資平台債務的關鍵在於穩定經濟周期,故須防止宏觀經濟劇烈波動。若經濟周期下滑,影響將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