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藏兩岸逾60年 3D技術重現名作《富春山居圖》台北合璧亮相

分藏兩岸逾60年 3D技術重現名作
《富春山居圖》台北合璧亮相

【《蘋果》記者台北直擊】
被火燒成兩段的元代名畫《富春山居圖》,在分離360年後,昨日上午終於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合璧亮相,並在今日起公開展出。故宮院長周功鑫強調,乾隆皇帝都沒有福氣看到此畫的全貌,觀眾今起可一窺這幅在畫史上稱之為「名品中的名品」。

今日起至9月5日,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舉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其中《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的起首部份《剩山圖》和後半部的《無用師卷》,將在今日起至7月31日期間合璧呈現。兩張真迹將陳列在長達16.4米恒溫防潮大通櫃。
記者昨日所見,兩幅分離了360年的畫卷並排陳列,浙江博物館藏的剩山圖在前,台北故宮館藏的無用師卷在後;兩幅畫卷雖獨立裝裱,中間還用了作品間接隔開了半米,但前後呼應,山水相連。
「把分別來自兩岸的作品擺放在一起,並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已算是真正合璧,不可能人為地把它們原來的裝裱都拆開。」浙江省富陽縣富春山居圖研究會副會長蔣金樂表示,該作品在360年前遭火焚毀後,一分為二,當中剩山圖的前半部和後半部分別被燒毀了60厘米和20厘米,後來的收藏家雖在該作品上增添題跋等,但只要用心去領會,就能領會畫家黃公望的創作意境。

台北故宮博物院以3D科技將《富春山居圖》重現。
台灣《蘋果日報》

《富春山居圖》的畫作放在一個長16.5米的玻璃箱中,讓民眾觀賞。
新華社

現場記者可搶先觀賞《富春山居圖》起首部份《剩山圖》的真迹。
新華社

觀眾可與畫中人打招呼

在昨日的預展記者會上,台北故宮院長周功鑫指出,台北故宮用3D科技方式讓古典藝術與科技結合,將合璧的《富春山居圖》呈現在40米長的電子屏上。投影出來的《富春山居圖》,加入不同天氣、人物活動的細節,觀眾還可與畫中人打招呼互動。
周功鑫說,《富春山居圖》在中國藝術史上,堪稱「名品中的名品」,遊客看到全貌,不僅能進一步認識它,也能更深入了解黃公望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曾被乾隆皇帝視為真迹的《子明卷》也會展出。乾隆皇帝在1745年獲《子明卷》,隔年再購得《無用師卷》,真迹與仿本引來後世激辯。《子明卷》是理解《富春山居圖》原貌的重要參照本。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四大家之一黃公望晚年所繪,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極為喜愛,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吳的姪子從火中搶救出這幅畫,但已被燒成兩截,其後更分藏兩岸60多年。

透過投影合璧的《富春山居圖》,仍可分辨接駁部份。
路透社

投影出來的《富春山居圖》,加入不同天氣、人物活動的細節。
美聯社

馬英九特別發賀電祝賀

到訪台灣的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則指出,《富春山居圖》成畫於660年前,360年前分離,今合璧展出,象徵兩岸文化交流又邁出重要一步。台灣總統馬英九也特別發來賀電,期望藉由這項兩岸文化交流盛事,「恢弘傳統繪事深威,拓展中華美學意境」。

多名參與展覽開幕式的嘉賓,率先參觀3D效果的《富春山居圖》。
新華社

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左)與大陸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互贈紀念品。
台灣《蘋果日報》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

展覽概況
地點:
‧台北故宮博物院210、212室

日期:
‧6月2日--9月5日
‧6月2日--7月31日展出《富春山居圖》之剩山圖和無用師卷等作品
‧8月2日--9月5日展出「明清時期黃公望的影響」和「黃公望傳稱作品」

開放時間:
‧上午8:30--下午6:30

入場券:
‧160元新台幣(約43.5港元)

資料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小檔案

‧《富春山居圖》在360年前被焚破損,自此一分為二。起首一段為剩山圖,在浙江省博物館保存;後一段為無用師卷,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保存

‧剩山圖原畫長51.4厘米,佔原畫的十四分之一,但今次展出的剩山圖超過100厘米,前半部包括題字、書畫和黃公望畫像,以及後半部的題跋等,是後來收藏家所增添。剩山圖前半部和後半部分別被燒毀60厘米和20厘米

‧無用師卷原畫面橫636.9厘米,佔原畫十四分之十二,但今次展出的包括題和題跋超過1,000厘米,當中因作品失去前半部(剩山圖),後來的收藏家為求作品的完美,選取董文昌的題跋作為題

‧《富春山居圖》被焚破損,加上後人在剩山圖和無用師卷作品中添加題和題跋等,故讀者無法一氣呵成欣賞,必須用心和想像加以領會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